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放在朱树英律师身上特别合适。很多粉丝都知道朱树英做律师之前曾在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下称上海八建)有一段独特的木工经历,却鲜有人知他在做木工时也是善于钻研、精雕细琢的一把好手,其从“小木工”成长为“东方大律师”的美谈也一直为业界所津津乐道。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朱树英在上海八建技工学校65-1木工班的同学——原上海建工八建公司质量科科长、公司关联企业总工程师刘东平之口,了解他在木工班那段初显“工匠精神”的往事。
作者/刘东平
我叫刘东平,是原上海建工八建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八建”)质量科科长、公司关联企业的总工程师。我曾就读上海八建技工学校(以下简称“八建技校”)65-1木工班,我们班同学中优秀者众多,但最出挑者当数我们班长朱树英。
说起我同学朱树英,也就是建纬所创始人,我们之间的缘分不可谓不深。我们都出生于1949年,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共同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初中时期我们均就读于上海大境中学,1965年7月初中毕业后,命运的齿轮再一次将我俩牵系在一起,我们一起入学八建技校,成为八建技校65-1木工班的同班同学。
我俩入学八建技校时都年仅16岁,至今已跨入一甲子60年。因朱树英的“特别”让我对当时入学的细节仍然历历在目,这种“特别”现在看来是朱树英一直能成为八建技校65-1木工班里最出挑同学的最初表现。我记得那是1965年,我们班同学入学报到时间是9月6日,而朱树英由于考试成绩优异而备受老师青睐,于是在入学前就被任命为我们木工班班长需要提前一周报到,那时候的朱树英就已然体现出有别于其他同学的积极与努力,比我们提前一周即8月30日便去学校报到。而这一天,当时看似普通,只是朱树英入学八建技校的日子,如今再看,这一天更是朱树英因入学木工技术班而为日后招工进入施工企业奠定良好开端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朱树英一步一步迈着坚实的步伐开启了他与建设工程领域的不解之缘。也是从这一天起,建设工程领域就出现了一位奋苦耕耘,一次又一次通过自身不懈努力“逆天改命〞、逐渐成长为开拓创新的中国建筑工程法律领域领军人物、行业泰斗级人物——朱树英。
当年我们八建技校共有学生100人,分为木工、泥工和油漆工三个班。我和朱树英都分配在木工班,在八建技校只学习了不到一年,我们便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课。眼看着学业已然荒废,上海八建便给我们这批企业培养的学生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学校等候复课后继续读书;二是转为学徒直接进入企业班组当工人。我和朱树英再次有缘都自选了转学徒,我被分配到801工程队木工班组,朱树英被分配到802工程队木工班组。自此,我俩便各自开启了在企业内不同的发展道路。
虽然我们被分配在木工学徒的岗位,做着“苦力活”,长期浸润于“不规不圆,不矩不方”的建筑木工手艺多年,但我俩都未曾抱怨命运的安排,反而都怀着乐观的心态,积极迎接命运赠予我们的所有机遇与挑战,我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拼命工作,后来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获。我在801工程队所在的木工班努力工作,后来参加了青工突出队,并一直专注于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两个方向的发展,后成为上海八建质量科科长、公司关联企业的总工程师。而朱树英则靠着自身努力,在工作岗位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技术,把自己练成了一把木匠技术好手。听说,朱树英的师傅对他的带教十分严苛,他自己也努力刻苦学习。他们木工满师考试题目是做一个小板凳,这是个技术难度很高的考题。他师傅要求他自己反复试验,把做好的小板凳用绳子拴住丢到河里,24小时后拿上来退出四个脚看是否有水浸痕迹,以此考察榫卯是否严丝密封。朱树英严格按师傅的要求反复试验达到了要求。他当年木工满师通过考试的小板凳,50多年了还一直使用到今天。
朱树英在木工满师时做的小板凳
他在钻研技术的同时,还不断研究提高工效的方法,果不其然他率先在研究提高木工技术和工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于是在全公司木工青工技术竞赛中同时获得木工技术含量最高的装门和装窗两个单项比赛双第一名,他用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远超于同龄人的实力再一次向我们班级同学展现了其出挑、卓越的表现。不久,因为其自身的勤奋与努力,朱树英被公司领导所青睐,直接被提干担任了工程队负责员工培训的专职教师,开启了他企业教师的新职业生涯。自此,我俩也开始分别走向技术和政工两条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

这之后,虽然我与我们班长朱树英各自在上海八建两个不同基层单位内都努力工作、不断进步,但他不断脱颖而出、不断突飞猛进,着实令我们所有的同学目不暇接、连声赞叹,朱树英也逐步成为我们所有同学心中的骄傲。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由于我俩踏上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我和朱树英在工作上接触和交集并不多,但作为多年的好同学,我一直不由自主从内心默默关心、关注着朱树英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班里所有同学亦看着朱树英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拼搏不断拉开和我们之间的差距,朱树英多次出众的表现都令我们同学无比惊叹:在担任专职教师期间,他竟然在工作之余业余就读一年《教学法》,还读了四年成人教育的中文大专专业,成为全公司第一个取得大专学历的员工,于是被调到公司经理办公室担任秘书。令我们同学更难以理解和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又去读了律师培训班,通过难度较高的考试并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从而成为上海建工集团第一个兼职律师担任的公司法律顾问室副主任,后来担任了主任。期间,还在上海市联合律师事务所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分所担任兼职律师,师从翟建主任。
即便朱树英已经取得令人“艳羡”的成果,已经让我们所有同学望尘莫及,但这些收获却从未曾让朱树英努力的脚步有一丝倦怠。朱树英再一次刷新我们眼界,则是他又毅然选择去华东政法学院读了三年的成人法学班,并取得了法学本科学历。由此,我们65-1班所有同学都认为朱树英已成为我们班的骄傲,也是八建技校名副其实的骄傲。大家都说朱树英的腿上绑着铜锣,走到哪里响到哪里。而他下一次的“走”,则是1992年4月他被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借调离开上海八建,去筹建上海市建纬(原名建设)律师事务所,就算是彻底离我们所有同学“绝尘而去”了,而这铜锣再响之时,朱树英就成为了中国建筑工程法律领域的领军人物,亦有称其为“律师之师”的。
回顾朱树英从1965年入学八建技校以来到他被借调离开组建律师事务所,我和我们班同学都无比坚定地确信并满怀雀跃地期待:朱树英自身所拥有的积极进取和勇争第一的性格,同时辅之以他在建筑施工企业不同岗位工作28年的丰富积淀以及熟悉建筑行业的专业特长,成为建工行业专业律师的他未来也必然能够作出卓尔不凡的贡献和功绩。
果然,朱树英担任专业律师后,在其执业领域继续创造着无比优异的成绩。例如1993年,朱树英为中建一局四公司代理并赢得标的2000万元的工程拖欠款索赔案——北京新万寿宾馆巨额工程款拖欠及索赔案,建设部有关领导对此案的评价是:不论是追回工程款和索赔款的数额,还是依法解决工程款的效果和影响,都堪称中国建筑业追欠索赔第一案。
2004年朱树英与我们上海八建“再续前缘”,他在代理“老娘家”上海八建为原告的一个标的为3638万元的工程款案件时,再次验证了我们所有同学对他的期待。该案件中我们上海八建作为施工单位、承包人,由于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合同已经被解除,上海八建作为承包人却一直拿不到被拖欠的工程款,不得已提起诉讼,请求发包人支付工程款。由于朱树英以往在上海八建的优异出众表现,上海八建一如既往地信任他,选择委托他代理该案件。最终朱树英果然不负众望,以其对当事人极端认真负责的律师专业精神和深厚法学功底加持的专业表现取得胜诉,再次让上海八建对朱树英称赞不已。
在该案的初次质证过程中,上海八建虽然提交了已经能够证明被告发包人曾书面确认欠款的证据,然而对方却出示一份“杀手锏”,作为证明双方已进行结算的书面证据,表示发包人已不再拖欠承包人款项。若发包方的这份证据被法院支持,那么上海八建要求工程欠款的主张必将失利。
开庭后朱树英将这一情况认真仔细地向上海八建的领导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汇报,上海八建的领导与项目负责人回复说发包人提供的证据属于过程中的中间证据,之后双方又签订过最后的补充协议,在最后的补充协议中发包人明确承认是欠付这些工程款的。
朱树英敏锐抓住本案的关键问题,即最后的补充协议显然对本案上海八建取得胜诉至关重要,在明确本案关键证据后朱树英便全力搜寻该证据。由于补充协议在原来的项目经理处,且该原项目经理因与企业出现矛盾已经离职,故在调离前没有办理过工作交接与资料移交。又是朱树英主动请缨,直接要来了原项目经理的电话,经过好一番劝说,原项目经理才松口说:“资料虽没移交但都没丢,都塞在他家楼道储藏室,可以去搜寻。”朱树英团队经过大半天的清理,终于在废纸麻袋中找到了这份至关重要的补充协议原件。
该案件中,朱树英律师再一次表现出他出挑的能力,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责任心帮助“老娘家”转危为安,夺回了诉讼的主动权,也为案件最终的调解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朱树英与我的缘分更多在八建技校读书、上海八建工作时期,虽然我们老来也会偶尔聚在一起打牌,但他显然更多地把自己精力倾注于他一手创办的建纬所的成长事业中。而今“上海建纬〞早已成为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金字招牌”和顶尖卓越律所,这都离不开朱树英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耕耘。朱树英的鸿鹄之志以及水滴石穿、坚韧不拔的品质从读书期间一直延续到如今,值得同辈、后辈学习和膜拜。得遇此友,何其幸哉!
刘东平,出生于1949年5月25日,在建筑行业深耕五十余年,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担纲负责的多起工程获得白玉兰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国家鲁班奖,为企业赢得荣誉;其曾在六个年度被上海市评为重大工程建设功臣,1995年被上海市经委评为上海市质量先进工作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