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上绑镗锣“野蛮生长”的怪才
文/宣学明
我是宣学明。和朱树英同岁,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曾是朱树英在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下属八〇二工程队的同事,后又一起调到八〇五工程队、八〇六工程处。我在单位先后担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工程处主任。朱树英则先后提任专职教师、工会干事等职,直到1984年底他调到公司担任总经理秘书。朱树英在八建公司先后工作的28年中,我们在一个单位共事约有15年,所以,我对朱树英比较熟悉,对于他在原单位的往事更有话语权。
朱树英在八〇二工程队时的最大特点是工作上刻苦钻研,“野蛮”成长。早在木工班当学徒时,朱树英就在钻研木工技术方面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精神。平时,他会“缠着”木工技术人员和老师傅探究技术要领。在远郊住宿单位时,他也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亲自研制趁手的木工工具。以木工技术难度较大的木门窗安装为例,他会自己委托打铁铺把单位发的3公分的木工凿刀改造成5公分的新工具,使装门的工效提高近一倍。不多久,他就成为了木工班年轻木工中的一把技术好手。1978年3月,我在公司担任团委书记时,组织全公司年轻木工在当时的宝山钢铁厂住宅楼工地开展技术比赛。朱树英作为八〇二工程队的选手参赛,他在四小时内以高出定额一倍以上的工效,完成12扇门包括门锁安装的优异成绩,以近乎“野蛮”的突出成绩,获得全公司青工木门安装技术比赛第一名;还同时获得技术要求更高的翻窗安装比赛第一名。
朱树英是由公司技工学校分配来工程队的,队领导把他当作有文化的木工对待。每每遇到有要求比较高,或者比较复杂的工作时,往往会安排给朱树英去做。朱树英也都会圆满完成,甚至会比预想的做得更好,他的“野蛮生长”也往往由此给领导带来比较棘手或为难的“事端”。1970年,工程队发生一起食堂财务室被盗案,经当地闸北公安局侦查破案,一个作案的员工被抓。当时的公检法是一体办公的,针对单位员工盗窃案,一般会要求所在单位派员协助办案,所派人员被称为“群办”,由是,工程队经研究后派朱树英去当“群办”。谁知过了大半年,公安局竟派人来协商,说朱树英在当“群办”工作中表现突出,公安局缺少工作人员,希望所在单位能支持公安局,同意调朱树英去刑侦科工作。公安局来协商调人工程队当然不同意,但又不能不考虑双方的关系,不得已,以朱树英是单位重要的骨干员工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公安局的调人协商事宜。更有甚者,上海建工局工会于1974年组织“上海建筑史编写组”,以抢救上海建筑和挖掘健在老建筑人士的史料,要求每家公司派一人参加编写组。公司与工程队协商,指名派朱树英参加编写组。上级来商量,工程队不便拒绝。谁知一借过了近两年还不见返回,再一打听说是其他借用人都已回原单位,局工会想留下朱树英。工程队又是一番周折,还请公司出面协调,终于把朱树英要了回来。
朱树英担任专职教师后连续十年如一日坚持在职读书提升自我。1978年底,由于在公司木工技术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和优秀的工作表现,朱树英被提干担任负责员工业余培训的专职教师。这份工作原本十分轻闲,他的工作只要求组织年轻工人参加补习高中文化业余学习,但朱树英却异于全公司所有的专职教师,要求自己能直接为员工上课。他以“能为单位节省外聘老师的费用”为由,请求领导同意了他外出读书以提升工作能力。任专职教师后的第一年即1979年,他就在上海教育学院读了一年的《教学法》,学会了如何讲课,这便为他以后几十年的外出讲课培养了扎实的基本功。从1980年开始,他又以提升讲课水平为由,获批准外出在黄浦区业余大学读了4年的在职中文,取得了中文大专学历,也成为了全公司第一个获得大专学历的员工。他在5年专职教师工作期间近乎“野蛮"地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长为一名施工企业培养的新知识分子。
朱树英被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评为“先进教师”
由此,朱树英开始从事专职教师工作并进入工会,同时兼管起企业的宣传工作。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访问日本时,达成了“欢迎1000个日本小朋友当年十一来访上海”的外事突破。当时的上海虹桥机场陈旧落后,年初开始,八〇六工程队承接了虹桥机场的改扩建施工任务,并且要求在6个月内完工和交付使用。这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非常紧,技术要求又非常高,前来上海参加施工管理工作的日本技术人员认为:半年内要完成这样一个工程是吹牛、讲大话,是不可能完成的。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工程队调集精兵强将,在这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实行24小时三班倒的连续施工模式。为动员、发挥全体员工为祖国增光的工作积极性,工程队决定开展现场大干快上的劳动竞赛活动,选派朱树英下到工地负责组织劳动竞赛活动。朱树英在连续半年的时间里吃住在施工现场,坚持参加每晚零点整召开的施工例会。为了掌握当天的施工进展和第二天的施工任务,他经常累了就半夜睡在工地上。朱树英当时已中文专业毕业,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和特长,于是他搜集了当时工程队全部的24块黑板,利用工地黑板报形式每天第一时间报道施工进度、劳动竞赛成果及先进班组和个人典型。有一天,我到工地看到这些黑板报宣传报道作用显著,于是增派了擅长黑板画的团总支书记也下工地协助朱树英的工作,朱树英负责写宣传稿件,团总支书记配以作画提高宣传效果。当我看到工地24块黑板报内容被不断更新,问及朱树英这些宣传内容是否留存时,竟然得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朱树英的宣传稿件全部是徒手直接写上黑板报的,于是我又增派武装干事也下工地,把黑板报内容抄录留底。朱树英利用语言文字的专业能力,在施工现场的劳动竞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推进了施工进展。
在大干快上、为国增光精神鼓励下,我们八O六工程队承接的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终于在预期的六个月内完成,也因此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及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并被誉为创造“上海速度”的范例。鉴于朱树英在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当年他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并被上海建工局党委评为优秀政工干部。
朱树英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
朱树英被上海建工局党委评为“优秀政工干部”
朱树英荣立机场扩建工程三等功
回头看,大约也正是因为朱树英在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中的突出表现,使得八〇六工程队少了一员大将,造成工程队的一大“损失”。当年年底,朱树英被调到公司经理办公室担任总经理秘书,这就结束了他在施工一线工程队的工作,到公司去进一步发挥他的专业知识和无穷能量。朱树英是35岁时调去公司的,而他在那之前就已经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律师培训班,开始向法律领域进军。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工程队里发奋图强,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朝着当时我们都没有想过的律师行业发展,所以当时几乎我们所有的同事都认为朱树英是施工企业的“另类”,是一个“野蛮”成才的怪才。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他的确做什么工作都出类拔萃,都无比优秀。在朱树英离开工程队时,我们全体政工干部给他送了一本影集,并签名留念,影集上的题词是“祝大腿上绑镗锣的朱树英在新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聪明才智”。
在我和朱树英共事的一方小“天地”里,坊间流传着他“野蛮生长”“另类”“怪才”之类的传说,是同仁对他为自己既定目标而不懈追求的调侃,也是恢谐的评说。客观地说,我自己也认为朱树英能把领导交代的工作都做得比预想的还要好。朱树英调到公司后不久就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在公司法律顾问室工作8年后又被市建设委员会借调筹建律师事务所,后来一路的勤奋努力把建纬所也建设和发展得越来越好。
1997年10月我被组织派往重庆工作,先后在重庆近四年时间,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朱树英在重庆的影响也这么大。在重庆直辖后,我被派驻先后担任上海市建工(集团)总公司重庆办事处主任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驻重庆(西南)办事处业务处长。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当地市建委、司法局以及律师行业人员,每每说起我来自上海建工集团,就会有人说到朱树英。他们对出身“小木匠”成为大律师的朱树英的情况都如数家珍赞赏有加,钦佩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有人给我介绍说:朱树英代理一个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二审改判的案件,当事人是重庆某受让国有土地房地产公司,该公司支付2500多万对价并受让7370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因项目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引起纠纷。四川省高院一审审理判决房地产转让合同无效,该房地产公司败诉。经一审代理律师介绍,当事人来上海找到朱树英恳请其代理上诉。经过朱树英的努力,最高院最终接受朱树英他们的代理意见,依法支持了上诉人的主要观点,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本案项目转让合同有效,最高院终审给出“一份公正的判决”。代理如该案这类一审败诉的案件,考验的正是律师对于立法本意、法律原则以及法律体系中各项规定的深刻理解和系统运用,需要律师具备深厚的法律功底。朱树英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潜心研究,且长期在诉讼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经受住该案的考验。作为朱树英的老同事,我听了也感到十分荣光。
数年后,命运的牵引让我和朱树英再次发生交集。2009年5月,我被派到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经理部担任联合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2015年11月,上海中心项目经理部接到上海市政府安排的德国建筑代表团来访考察的接待任务,由于德国代表团中有建筑方面的专业律师,市政府法制办安排的中方接待人员中就有既懂法律又懂建筑的朱树英。我作为项目接待方的负责人,向包括朱树英在内的来访人员介绍了项目的建设情况。这是我向来访贵宾介绍项目建设情况最特殊的一次,作为曾经的老同事,我深感荣幸而又万般感慨上心头。
正中间最高楼即为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不论是当年工地辛苦劳作的小木匠,还是之后担任专职教师、工会干事、总经理秘书,再到后来做专业律师,朱树英在每一个岗位做每一件事情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作为朱树英50多年的老同事,一路见证了他从“小木匠”成长为如今的“大律师”,我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建筑行业能够培养出朱树英这样一位大律师,这既是朱树英个人不懈努力的成功,也是行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荣耀。有幸同行,殊途同归!宣学明,1968 年10月被分配进入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通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从一个普通工人提拔到在基层单位和公司担任领导工作。2009年5月开始参与国内外瞩目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任总承包项目经理部联合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历时6年多的努力付出,见证了超级工程的建成,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矗立起一座全新的绿色"垂直城市"贡献了力量。2017年5月参加编写“超级工程”丛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