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什么人有资格编史修志?大致想来其人应该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又要具备深厚文学底蕴与扎实专业能力。今天,走近我们的就是一位编史人——《上海建设史》编写组副组长陈子法先生,他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朱树英一起参编此书的故事。
走近一座座建筑,了解上海的前世今生,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朱树英是如何跟随陈子法先生去践行“建筑可阅读”,又是如何践行“眼界”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的。
登高方能览新景——记朱树英在上海建筑史编写组的日子
1974年初秋的一天,朱树英走进了坐落在北京东路四川路口的上海建筑工程局大楼。当我以编写组副组长身份与他第一次交谈时,他始终面带微笑却话语稀缓,这让我顿生一丝忧心,因为到这个编写组工作,要跑采访、会调查、善分析、能编撰方能适应。于是我明确地告诉他:“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编写《上海建筑史》。离开建筑工地,走进建筑史的研究,虽然共同点都是‘建筑’,但其中不同之处和工作要求无疑有着巨大的‘落差’;编写组希望每个人都能独立全能,至少也是独当一面不拖后腿。”朱树英还是带着微笑,但却很坚毅而爽直地说,“我知道这项工作的要求很高,好像让我有站在国际饭店下面仰望楼顶之感,但我会非常努力地朝着24层爬上去。”对于已有一些创作和编写实践的我来说,深知攀爬这24层高楼的难度,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对他的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朱树英没有食言,他把能参加上海建筑史的编写,看作是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最大的一件幸事、一个极为宝贵的机会。他对同事说,我们都是来自第一线工地的建筑工人,这样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知识与能力可以走向高处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这样说,也真真切切地这样身体力行着。
懂得宝贵就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会付诸努力。在上海建筑史编写组的两年多时间里,朱树英攀爬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坡。第一个便是可以称之为拓展视野的"眼界坡"。他迅速地从面对锯斧刨凿的工具、工地上一幢建筑的工种工序、进度节点的认识,走向面对森林般的城市建筑群落,去熟悉绵延数百年、特别是近百年的上海发展史和其间的上海建筑,从而尽可能详尽地了解上海的城市和建筑业这两条沿革线的发展轨迹及其关系。多年的建筑工地生活,助力了他在编写工作中学习中西建筑文化乃至城市人文精神,了解建筑工程、中外建筑师事务所的兴盛,营造厂的肇始及崛起,行业帮派及其管理……视野由此扩展,眼界亦由此放大。正因为这样,朱树英得以站上了一个高处,能够有机会更为宏观地解读近现代建筑及建筑业,了解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与更迭;近距离感知城市建设、金融资本及百年间上海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变化等等,不一而足。
同时,曾经的一线工地生活,又使朱树英能很快地走进每项工程的"内部",轻车熟路地与一批又一批老"建筑人"毫无隔阂地交流讨论。他注重了解设计、施工、材料等各相关方面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变化,融合与冲突等。为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尽可能地详尽调查力求深解,即使是施工现场偷工减料的一些"诀窍"也被他一一了解到。例如现场在用木斗计量水泥时,往往先往桶底浇水,使水泥厚厚粘住,从而减少水泥用量,这就是他最先从一个包工头处了解到的。
有一天,朱树英采访回来,带来了一个老上海建筑界惊心动魄的轶闻故事。说上海茂名路上13层的老锦江大厦即华懋公寓,1925开工1929年竣工时地上建筑是14层,但是后来整整沉降了一层,成了人们口中的十三层楼。原因是承包人王荪记营造厂在地基施工时把75英尺的花旗松木桩,一截为二打入地下,才导致大楼整体下沉2.6米。说明当年建筑界偷工减料由来已久,也说明当时设计的保险系数有多大,即便如此严重的偷工减料,建筑物至今还是安全使用了70多年。我们后来从相关资料查到,这个故事所言不虚。
看似了解一个项目几个细节并无大用,可一旦从各角度各层次合作中,对众多工程的大量细节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人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极其敏锐的审视力。朱树英后来在涉及工程项目的法律问题应对中,对复杂的各方关系,对总分包各层次各工种之间合同、承诺、变化、矛盾等的"易发点"的把握和处理,总是游刃有余,其实这正是源于洞察力的锻练和提升。胸有全链方能把握节点,只有把握细节才能防止粗枝大叶,减少并避免疏漏,特别是不少细节往往都是“落锤”的关键。我想这也许是朱树英攀爬的第二个高坡:提升洞察力的"细节坡"。
在上海建筑史编写组,有一项让朱树英最为难忘的工作:采访建筑界著名前辈,其中包括旧时建筑业著名营造厂业主、包工头、建材供应商,还有许多不同工种的老建筑工人。为此朱树英和我有过许多的交流讨论,我也认真地跟他讲采写前的准备、采访交谈中的话题、提问、控制节奏与方向等技术性要求,特别是釆访完成时,要争取做到对这段采访内容能腹中已有初稿,写时少些烦恼,减少再次补充采访所面临的时间和精力的重复消耗。
对上海营造业历史资料的采访调研,让朱树英有机会当面拜访第一代留洋归来的著名建筑师庄俊、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院长陈植、上海民用建筑没计院原院长,上海轻工业设计院等多位留洋归来、志在报效祖国的著名建筑大师。庄俊老先生当时已经88岁,坐在轮椅上接待了我和朱树英。由于听力失聪,语言表述模糊,全靠庄老的夫人充当翻译。采访得知,庄老留美完成学业后,即毫不犹豫归国报效。江西中路的金城银行,南京东路的东海大楼等建筑均为庄老轰动沪上的名作。其中经典的设计,基础桩的创新技术(如沪上第一次釆用斜面长桩提高基础承压力),使当时以西方设计事务所为主的上海,有了众多让国人引以为傲且才气横溢的建筑师,他们的经典建筑作品受到了业界和全社会的一致称赞。我记得还有一次是要访问一位老建筑师,他不仅有淮海公寓、某知名电影院等当时的标志性建筑设计,而且还是沪上新式里弄最早的设计者。那天去到他家时,老先生带着狐疑的眼光,将我和朱树英让进进门处的一个小桌边,等待来者先开口。朱树英明白了,老先生是觉得这么两位没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能谈什么呢?在极其礼貌地对老先生的接待表示感谢后,朱树英介绍了编写组近期的主要工作和收获,正在调研的课题,以及已经拜访过的著名建筑师,营造厂原业主,已了解到的上海建筑史基本内容,特别是新采访到的资料等等,我简单讲了对上海各类建筑的分阶段认识。大量的建筑史料,让老先生看到了我们的努力,立即将我们二人让到里间继续交谈。在我们离开时,老先生拉着朱树英的手,开心地说:以后有事直接来找我,我会尽力帮助你们!著名古建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因其当时尚不算高龄而排在很晚才去访问。陈老不仅热情接待,还在一间无人知晓、堆满书刊的屋子里,几乎是爬着进去,为编写组找到了搜寻已久的《营造月刊》。对这些老前辈的采访,不仅获得了许多鲜活可靠的史料,更让朱树英和我对这些近现代中国建筑史上的拓荒者,产生了无比的崇拜和敬仰。
对建筑业前辈大师为中国建筑业的雄起,为建筑的设计与创新不惜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精神品格和如一追求,深深印入朱树英心中;他让自已的思想观念,攀登上了"崇贤"的认识高度,坚持崇尚先贤学习先进。这也成为他日后长期勤勉自律、守正创新、为人讲风格、谋事讲格局的一大动力,使他有了马不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性。
在编写组的日子里,朱树英勤奋得似乎有些过头了。他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全市各处采访调查:到徐家汇藏书楼钻进大量的报刊中查找旧时营造动态及资料;坐长途汽车到高桥、川沙、南汇等当时郊县档案馆借阅县志等资料;一清早进乡镇茶馆店候访老建筑工人……,可谓栉风沐雨,十分辛苦。既要东西奔波,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仔细查阅寻找文图资料。朱树英坚持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调查、每一次釆访,手提包里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而需要交给编写组汇总存放的材料,他又总是书写得清晰整洁,字迹工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得以编汇资料、讨论写作、撰写文章,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有一次,为了确保自己写的稿件能够更好地完成,朱树英居然清晨五点多钟赶到浦东,敲开尚未起床的我的家门,请我对他昨天刚写好的稿件提出意见……,虽然他这样让我少了睡梦,但我却仍然感动于他的工作态度而无比欣慰。因为我太清楚,写好文章本是必须吃苦的差事。
实践出真知,磨砺出剑锋。朱树英的文字表述能力也因此得到迅速提高。一个建筑工地的小秀才,两年后已成为能进行谋篇布局、驾词驭文,独立完成一部书的作者了。编写组工作结束后,我们依然交往甚密,尤其写作上交流甚多。每逢他向别人介绍我时,总不忘认真地告诉人家,这是我的老师,即使数十年后,朱树英功成名就、著作等身了,他依然如此。其实,他从我处虽然有所获教,但我们一直是亦师亦友,互相裨益的挚友之交。
经历是人生的财富。参加建筑史编写组的时候,朱树英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当结束编写组工作的时候,他得到了宝贵的收获。这段经历时间虽不算长,但内容却很浓烈、纷繁,具有远超过两年时间的纵深度和影响力。这也许印证了朱树英说过的一段话,那是他用墨斗与工作敬业作比喻的自勉。他说:人的前行努力就如使用墨斗,一定要将墨线吸足墨汁,把准了起点和端点,就能实现直而准、浓郁清晰的墨线。两年恍如一瞬间,朱树英清晰地留下了一行向高处攀登的足迹,到达了一个新高度的出发点。我长他几岁,打心底里赞赏他从不言难、不言累,"不缓行"的"可持续"精神。
人的一生会有许多坡要攀爬,你可以选择多攀登几个高坡,也可以选择少攀一些,甚至可选择绕坡而去。但有些紧要的高坡你能不能登攀上去,将对你的人生道路发生重要甚至不可逆转的影响。朱树英睿智地锚定了紧要的几个高坡,努力地实现了跨越,从而扩展了眼界和视野,收获了洞察力的提升,树立了以先贤精英为标杆的自觉性,提升了自己在社交、文字及口头表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再学习、再登新途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储存了雄厚的动能。
完成“上海建筑史”编写任务后,我们各奔东西,都自觉奋发进取,但时不时还有联系。1985年,我在上海总工会生产部工作期间,曾负责上海劳动模范材料的申报撰写和审查工作。当年,上海市八建分司申报的劳模人选是陆叔明,而负责撰写劳模材料的正是朱树英。没想到仅过了几年,朱树英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在参加总工会关于劳模材料交底会后,朱树英起草的陆叔明劳模材料,在审查时一稿通过。更没想到,朱树英后来也被评为2004--2006年度来自律师界的上海市劳动模范。这些年来,每当朱树英在工作中取得新的成就,我们几个老哥们都会由衷地表示感佩和祝贺。就在今年9月17日,得知朱树英缷任主任后的接班人邵万权当选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我们当即准备花篮,由我撰写了对联“敬业握真谛,格高行万里”,并附贺文:
欣闻邵万权主任荣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荣获"第五届东方大律师"光荣称号,令我们万分欣喜且激动。特专致热诚祝贺。
山高人为峰。今日贵所的高光盛誉,是建纬所创始主任朱树英,率众负重创业,磊石筑峰;是邵万权主任守正创新,与全所同仁力举"专精特新"之旗,方得载誉海上领军,标新当今律界。
故特敬数言,以表仰慕诚贺之意。
陈子法 陈林寿 何重健 兰宁馨 徐祖恂 吕颂宪 陈雪虎 程树德
2023年9月
祝贺邵万权主任担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朱树英站上新的高地,仍然带着他的"墨斗"追寻未来和远方。
陈子法,1944年出生。原上海市机施公司起重工、公司科员。曾任市总工会生产部副部长,市实事工程立功竞赛委办公室副主任,上海经济时报创始法人代表、副总编。为《铁水奔腾》,巜海底激流》,巜向阳列车》等报告文学、小说散文集的作者或编辑;撰写过不少工程新闻报道;系1978年国家建委《建筑企业管理》作者之一。退休后为上海市茶叶行业协会创会秘书长,2005-2015年主持沪上茶协工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