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业余大学,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则是很多有志青年上下求索的地方。正所谓“十年寒窗在书房,方显志高广”,是怎样的一群人走到了一起,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以业余方式完成了4年的学业,从这本由黄浦区职工业余大学84届中文班同学共同编写的《那些年我们努力过》的纪念文集中就能窥见一二。
今天,这本文集的主编之一,魏小燕老师就将为大家讲述这本文集的“诞生记”。二十年后再相聚,以文叙史、以笔传情,这其中又记录了朱树英怎样的专业情怀与人生感悟。
文/魏小燕
我是魏小燕,之前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工作。
1980年至1984年,我和朱树英一起就读于黄浦区职工业余大学(以下简称“黄工大”)中文系整整四年。当时对他没有太多了解,只记得他来自上海第八建筑工程公司,在公司里担任专职教师工作,是为了提高给员工讲语文课的水平才来读中文班的。他那圆润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透着一股书生气,脸上经常带着笑容,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
1984年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忙于事业,鲜有联系与交集。但也有听闻朱树英同学在中文班毕业后,经林玲同学推荐,又一起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就读律师培训班,在司法部统考律师资格前的上海试点考试中就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并在之后一路创办了建纬律师事务所,事业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不过,我对朱树英同学的进一步了解,要从走出校门二十多年后的几件事情说起。
2007年的盛夏,我接到朱树英电话,他邀请黄工大的部分同学在浦东爱晚亭酒店聚会,席间我才得知他刚刚当选了首届上海“东方大律师”荣誉,同学们纷纷举杯相庆,在展板上签名题字表达祝贺。不难想象,离校这二十多年,朱树英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一直都在默默地努力奋斗,取得的成绩也令人刮目相看。对此,他认真地总结道:“如果说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获得成功的基石是在黄工大的四年奠定的,我专业领域的建树也是在黄工大的学业所成就的。”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我对他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懂得感恩是做人的大智慧。知恩图报的人,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走出校门二十多年后,大部分同学事业已成、家庭稳定,也有很多人或已退休、或临近退休年龄,大家不禁开始怀旧,怀念同窗情谊。于是,同学间的联系多了,聚会也多了。在2013年4月的一次同学聚会时,有同学提议出一本纪念集,写一写我们自己在黄工大同窗的四年学习生涯和同学情谊,写一写黄工大就读经历给我们职业生涯打下的坚实基础,写一写那些年我们努力过的点点滴滴……
同学们都很激动,撸袖挽臂,都有一股大干一番的豪迈气概!可冷静下来一想,文章、感悟固然好写,但出版一本正规的书籍却又是另一回事。首先就是申请书号和印刷书册都需要资金,而且书号并不便宜。我记得当天朱树英同学刚从外地授课回到上海,下了飞机就直接来到同学聚会地点,静静地听着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讨论。在大家因为资金问题一筹莫展时,他微笑着站起来,从包里掏出一叠人民币,轻轻地放在桌子上,说:“我支持大家出版纪念集,这是我这次的讲课费,作为出版的启动资金,以后不够我继续支持!”由此,《那些年我们努力过——黄工大中文系84届纪念文集》项目正式启动了!
在编辑这本纪念文集中,编辑组遇到了许多困难,主要还是资金问题。每每关键时刻,都是朱树英、包季鸣等同学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使我们得偿所愿。这本纪念集朱树英出资最多,可他的感悟文章颇为简短,《起飞的准备,成功的基石》(见附件)仅二页半而已。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出资多而洋洋洒洒、成千上万字的长篇累牍,并且坚决不肯接受“主编”头衔。最后在同学们执意要求和认可下,我只能“自作主张”给他加了“编委会顾问”的头衔。大家都由衷地觉得,如果没有朱树英同学鼎力支持,这本纪念集就不会如此顺利地出版发行。
《那些年我们努力过——黄工大中文系84届纪念文集》
我们黄工大84届中文班的同学才学出众者不少,其中的佼佼者除了朱树英以外,包季鸣也是一位非常文雅的、颇有学术成就的佼佼者。他大专毕业后又在复旦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当教授。在朱树英眼里,历来是同学情份大如山。2015年4月29日,他应同学包季鸣教授的邀请,来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复旦特设的“职业责任与领导力”课程中,以《乐意面对命运的每一次安排》为题,为近200名复旦研究生学子讲授了一堂专门的励志课。他的演讲先以播放上海电视台于2015年3月16日在《律师界》栏目播出的人物专访电视片《法律的准绳》为开场,然后结合自己在专业法律服务领域取得的成功为素材,向学生们介绍了自己先后当木工、专职教师、工会干事、总经理秘书、法律顾问室主任直到专业律师的不同工作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并干好一行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们明白了:不论命运如何安排,只要贯穿始终地是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而后复旦大学校方师生一致反馈,高度赞扬朱树英的演讲形象生动,现身说理;因朱树英的励志总结获得复旦学子的高度评价,学院为此聘任朱树英为管理学院“职业责任与领导力”课程的特聘导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责任与领导力”课程特聘导师荣誉证书
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知道,朱树英创办的建纬律师事务所在沪上已非常著名,他个人的专业成就也已十分突出,然而,他珍惜同学情谊,慷慨解囊,丝毫不计较个人名利,展现出专业律师的绅士风度和优雅情操,给所有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愧是我们八四届中文班同学中的佼佼者。
(完)
魏小燕,曾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工作 。曾在吉林、黑龙江插队落户。1980年考入上海市黄浦区职工业余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考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处级)三级高级检察官。
起飞的准备 成功的基石
朱树英
机遇对于所有人都公平。天道酬勤,机遇只给予做好准备的人们。
我1980年考入黄浦区业余大学(下称黄业大)中文班,当时我在上海建工下属的八建公司担任专职教师。投考黄业大,一方面是自己初中文化不适应工作,希望通过在职学习能够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系统的中文学习以改变自己的人生。黄业大毕业之后,如果说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么,我获得成功的基石是在黄业大的四年奠定的,我专业领域的建树是在黄业大的学业成就的。
由于在黄业大的中文专业学习是自己要求的,是在克服了在职期间工作繁忙的困难情况下完成的,也是我这辈子当学生最用功、用心的。当时老师要求的35篇古文能够默写、110篇古文能够背诵,我是做成卡片,利用上下班的乘车时间按要求完成的。在学期间我认真学习,取得各门课平均考分85分的成绩,这对我日后的以说和写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律师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黄业大毕业不久,经林玲同学介绍,我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律师培训班。这首先得益于在黄业大的大专毕业文凭,因为申报律师培训班的前提是至少已具有大专学历。黄业大认真学习打下的基础,使我适应律师培训班的学习,轻车熟路,并顺利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取得了律师执业证,成为上海建工的首位兼职律师。
从事文科范畴内的律师工作,文字能力和汉学功底对于当好一名律师极其重要。黄业大的学习为我日后的发展所做的准备以及打下的基础,使得命运的机遇眷顾了我。我熟悉建设领域本身的特点,通过在黄业大获得的中文功底结合专业法律的知识结构,使我的人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先是在所在单位改任了法律顾问室副主任、主任。1992年,上海城市进入大建设时期。当年4月,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计划筹建一家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业务的专业律师事务所,我顺势成为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建设工程与房地产法律服务的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持之以恒的专业法律服务的实践,使我成为全国律师行业建设领域专业法律服务的领头羊,直至今天。
从事律师工作26年来,我承办了1000多件有关建筑、房地产领域的非诉讼和诉讼案件,其中多为行业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解决了许多专业领域中的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我在房地产开发非诉讼领域,首创了全过程和阶段过程服务模式,为拓展中国律师在建筑房地产领域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做出了显著贡献。
在专业法律领域,我担任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专业委会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兼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招标投标分会常务理事。同时担任上海、北京、武汉、厦门、济南、台州、苏州、常州、渭南9城市仲裁委员会以及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建设专业仲裁员。
在专业学术方面,我在从事律师工作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勤于思考,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专题会议及杂志上发表。其中《律师在建筑工程承发包合同造价管理中的作用及其过程控制》在第十四届亚太法协会上发表并获国内外法律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作为唯一一名中国律师在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招投标论坛上发表。
黄业大培养学子擅于总结经验的要求,使我能够把多年的实践积累加以理论的总结毫无保留地奉献社会。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本人专著《建设工程法律实务》、《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建设工程实务问答》,主编的《军队建设工程与房地产法律实务》、《法院审理房地产案件司法观点集成》、由建工出版社出版由本人主审的《2013版出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使用指南》,以及与他人合著的《建设工程合同与索赔管理》、《住宅商品房交易与物业管理案例评析及法律实务》等著作,均深得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好评。我在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提升了自己专业地位,先后被聘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东南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的建设领域法学客座教授。
在专业法学领域、专业法律学术方面取得的成绩,使我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全国优秀律师”等称号,并从2003年开始连续10年担任第十、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常委。
黄业大毕业至今,每当我取得成绩和荣誉时,都会怀念母校和老师的教诲。2001年开始,我接受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邀请,先后担任“实战型房地产总裁研究生班”、“实战型建筑业总裁研究生班”、“英国皇家测量师入会研究生班”等专业法律客座教授,每每走进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东门,我便会想起当年走进黄业大黑色校门的情景。2003年1月,我作为上海律师界的唯一代表,成为上海市政协常委,我在常委任职填表时,在“学历”一栏中慎重写上“1984年毕业于黄浦区业余大学”。经过海选,2007年4月,我从近300名律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十名上海首届“东方大律师”中唯一一名房地产专业律师的代表。在受到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习近平接见并单独照相留念时,油然感到我已成为黄业大的骄傲。
值黄业大毕业30周年之际,作为黄业大的学子,我庆幸自己在黄业大的学习,衷心感恩母校的栽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