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贾明军,是北京市中伦律师所的一名合伙人律师。建纬律师事务所成立已逾30年,受朱树英老师相邀,在“话说建纬”栏目回忆我与朱老师和建纬品牌的交会际遇,我真是诚惶诚恐。作为一名后辈晚生,我有幸投身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洪流,并且在最迷茫的时候,恩遇朱老师的教诲、指点与提携,让我受益终身。另外,在我20多年的职业发展中,虽然专业不是建筑房地产开发法律领域,但朱老师和建纬品牌的发展理念与精神,也同样指引着我,坚定地激励着我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2001年,我当时还在河南濮阳飞鸿律师事务所执业。时值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使我萌生了到上海滩闯一番的想法,当时年轻有热情,一想到黄浦江浪花击水、东方明珠高耸入云的场景,不免内心激荡起伏,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要开挂,内心按捺不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万丈高楼平地起,即使有鸿鹄大志,也要从头做起。如何才能在上海滩生存和发展呢?我想,应该从研究上海的律界精英开始。那时候互联网方兴未艾,我从网上如饥似渴地收集上海大律师的信息和资料,李国机、傅玄杰、郑传本等等,这些律师的事迹与精彩故事让我热血沸腾,但同时又让我心生怯意。直到我看到朱树英老师《从小木匠到大律师》的报道,才更加坚定了我来上海执业的信心。我非法律本科出身,早年在油矿前线工作,后于1997年通过律考后,在恩师张海燕的教诲下才进入律师行业。由于基础薄弱,对于来上海这件事,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惶恐,看到朱老师从一名基层员工成长为行业卓越律师的故事后,让我增加了信心。
我在执业之初时,什么业务都做,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法律顾问业务,可谓“万金油”、“万花筒”,不过,我知道上海律师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精细化。选择哪一个专业领域发展呢?在研学朱老师的网上信息时,我看到他刚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书——《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我当即买来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树专业形象、著专业书籍的梦想,由此滋生。
“皇天不负有心人”,正当我以为与朱老师天壤之隔、只能昂叹皓月之时,机会来了,我的恩师同样在2002年受邀,到建纬律师事务所访问,恩师表示可以带我一起去,就这样,我和恩师一起去拜访了建纬律师事务所、缘会朱树英大律师。
届时,建纬律师事务所在南京西路、铜仁路的九安广场,穿过精致、繁华的南京西路,就到了我心驰神往的建纬办公室。第一眼看到朱老师时,印象极其深刻,他精神矍铄、满面红光,眼睛炯炯有神!以至于后来坊间流传朱老师的“养生”方法,都有不同的版本。朱老师届时已是著名大律师,但他平易近人,对我们热情相待,没有任何架子,所述所言都是打开心扉,毫无保留。朱老师待人接物的做法,给了我对于“海派律师”极好的第一印象,真诚、务实,亲切、热情,现在想起来都心涌暖流。朱老师还带领我们参观了建纬律师办公室,给我们看了所里办的《建纬律师》专业所刊。对于建纬所刊,朱老师格外重视,花了很长时间给我们讲述期刊的创办和编写过程。后来我和很多律师同仁交流时,都谈到过建纬所刊。据我了解,建纬所刊创刊至今,已出版正刊111期,增刊23期,在业界有重大影响!建纬律师的认真坚持,和他们在业务上的前沿与务实,不仅展示了建纬律师的风采,而且对于律界同行的指引和律师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朱老师勤于学习、笔耕不辍的精神,也是我后来提笔作文,以专业促发展的源头。
欢快的会谈后,朱老师热情地邀请我们与建纬同事一同午餐。他们简洁的“盒饭式午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效、务实的作风,对那个时候的我,触动很大。
虽然有幸和朱老师见面并共进午餐,但没有实力能投靠于建纬门下。在为恩师加盟建纬律所高兴的同时,我也陷入深深的忧虑与焦躁中,我未来的执业之路,该何去何从呢?
2003年初,我有幸被宁夏金世永业(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军厂律师招入麾下,开始成为一名崭新的“上海律师”。受朱老师与建纬所“建工地产专业法律服务”的影响,一开始,我也定位于房地产法律服务。那时我肯下功夫,购买和收集了很多学习书籍、资料,开始了研究和消化的学习之旅。后来我还撰写了一本15万字的《上海房地产预售法律实务》,并尝试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虽然后来没有出版成功,但被“搜房网”上海频道看中,改名“律师带您上海购房”,在该网站连载。
我当时立志向建纬、向朱树英大律师学习,想方设法接触建筑与开发的律师业务,我从业主买房与交房纠纷入手,和所内同仁一起做“上海买房陪购”业务。我们每天研究上海新盘,争取在《房地产时报》、《美家买楼王》等纸媒和网络平台发表一些新盘购买法律小文,吸引各地来上海买房的客户,拓展“买房陪购”的法律服务。不过,这个业务我大约持续做了近一年,由于收入有限,也没有拓展出关联的其他业务切口,因此,在生存压力下,我不得不放弃了对于房地产法律服务的研究与拓展。
虽然生存压力在肩,但我仍牢记建纬律师“专业化品牌发展”的经验,即使后来不再坚持做房地产相关法律服务、转而选择了婚姻家事业务方向,但我仍然秉持“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我向朱老师、建纬律师学习“总结归纳”的宝贵经验,努力做到“笔头子勤快”。在我办理案件后,及时归纳总结,争取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与网站上。我看建纬律师和朱老师的文章,发表在《建筑时报》上,我也有样学样,向中国妇女报、解放日报等媒体投稿,并和法制日报日记站取得了联系,还收获了“特邀撰稿人”头衔,这为我取得客户信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我专注于婚姻家事业务方向,自2003年后的4年多,一直没有机会和朱老师再见面。不过,我仍默默关注着建纬所的动向和专业发展。后来我陆续结识了几位在建纬所执业的律师,所以经常打听一些关于朱老师与建纬专业发展的消息。2008年4月,我在参加上海律协举办的一次“青年律师演讲示范班”上,再次得到朱老师当面指引和交流的机会。
▲参与演讲示范培训班与朱老师再相逢
2008年初,第七届律协理事会即将到期之时,时任上海律协会长的朱洪超大律师,非常重视青年律师的成长,通过律协所属部门举办了一期“演讲示范培训班”。本着“脸皮厚、受指点”的想法,我也斗胆报了名。到培训那天,开班导师阵容吓了我一跳,有海派刑辩大律师翟建、建工法律泰斗朱树英、王荣大律师,还有第八届上海律协刘正东会长等。虽然我抽签的导师是翟建大律师,但会后,朱老师让我留下,和我亲切交流起来。他听说我在2006年开办了专业婚姻家庭律师事务所,对于我走专业化发展的模式,非常赞同,并且还询问了我律所业务模式、市场拓展等很多律所管理细节方面的问题。他还再三教导我说,“婚姻家庭业务,能普惠和帮助很多家庭,积累了这方面的专业经验,要舍得与同行分享。”朱老师还说,他刚从事律师职业时,也办过几个婚姻案件,印象深刻。他教导我要打破“婚姻案件是小律师或者案源困难的律师才办理”的刻板印象,要把婚姻律师业务做精、做强。谈到业务经验的分享,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不要怕和别人分享,不要怕同行学会了对你不好。你把今天的经验分享了,别人再学习、再消化,是需要时间的,只要你自己不断地钻研和努力,就会一直保持领先的优势。”这番话使我醍醐灌顶,后来的15年,我也是牢记并践行朱老师的教诲。
我的专业分享之路首先在于著书立说,自2007年以来,我先后出版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律师业务》、《私人财富管理实务操作》等十几本书籍。在业务发展上,即使是“丰收”之年,仍心存危机意识,保持充电、吸收养分的状态。回首总结,我到上海发展的这20多年以来,如果说在婚姻家事业务领域有一定竞争力的原因,那是听取了朱老师“分享、吸收、创新”的教导。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无缘在比自己站得高、望得远的人麾下跟随,但有机缘的一次教诲,也同样意义重大,使人受益终身。
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工作原因,我开始频繁和朱老师接触,有更多机会在各种活动场合听他讲话和交流,也能听到和他熟悉的律界前辈谈论关于朱老师给同行讲课和写作的故事,受益匪浅。
比如,有一次听民委会的一位前辈讲,他和朱老师出差,总是能看到朱老师在飞机上写文章。一次出差,对别人来说空中之旅可能是一次小憩,但朱老师就可能能出一篇作品。这个习惯,我后来也模仿了几年,收获颇丰。朱老师时刻保持学习的勤奋精神,抓紧时间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以及提炼、分享、开放的公益态度,也是我在婚姻家事业务领域推崇和提倡的。其实,这就是朱老师和建纬人精于业、勤于笔、炼于演讲、乐于分享的律所文化。
再比如,2008年,根据上海市律师协会的安排,我和几位上海律师到青海交流授课。在和青海当地律师交流时,他们说,全国知名大律师他们认识的不多,但他们都认识上海的朱树英大律师,因为朱老师也多次到青海授课,受到青海律师热烈欢迎。后来我同全国各地律师交流得知,朱老师授课早已讲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很多省授课已做到了地级市的全覆盖!在律师行业,几乎没有不认识朱老师的,可以说,朱老师在律师界,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律师之一。
经过那次在示范班后的深入交流,朱老师对我的关注也多了起来。2008年,全国律协民委会开始组织各个细分行业的律师进行业务操作指引的编纂工作,其中,《律师办理婚姻家庭案件业务操作指引》也在计划中。经过朱老师引荐,我有幸参与了此项工作,并与王芳律师一起主笔起草操作指引的初稿,再与全国各地律师交流讨论。此次参与行业操作指引的工作,不仅让我提升了眼界,还广交了朋友。之后一起共事十余年的婚姻法领域中各地的翘楚,很多都是在此次操作指引编纂的工作中结识的,并保持了深厚的友情。朱老师当时是全国律协民委会主任,他对操作指引起草工作非常重视,多次组织各种会议,安排落实。
届时,婚姻家事律师专业化的潮流,没有今天这样普及,但朱老师却对婚姻家事专业化的工作非常重视。在他的倡议下,全国律协民委会组建了婚姻法论坛,由时任广西律协会长的刘晰律师担任论坛主任,王芳律师和我担任论坛副主任。不过,虽然论坛成立了,但当时民委会委员中,报名参加婚姻法论坛的律师并不多,有时候开会时,会出现只有三位主任、副主任开会的尴尬场面,但朱树英主任和刘晰主任却很有信心,甚至鼓励我们说,相信我们会把婚姻法论坛办成民委会第一大论坛。
▲2007年婚姻法论坛成立前夕受朱老师指引
那时我32岁,正值风华,和同样青春的王芳律师搭档,精力充沛、充满干劲儿。为吸引全国青年律师对于婚姻法业务领域的关注,结合婚姻家事业务的特点,在刘晰主任的倡议下,我们在2008年于上海筹划了“青年律师业务拓展研讨会”。上海律协对此也很重视,时任秘书长万恩标老师亲临会场并接待各界朋友。朱老师也在开幕式中致辞,表达了对婚姻法律师的激励和鞭策。来自全国百余名律师汇聚,参与过程中,大家都很激动。会后大家保持了联系交流。后来,参会的很多人都成长为各省、市婚姻法业务领域的佼佼者,而我们婚姻法论坛的报名人数也与日俱增、发展很快;并且,我们吸引了全国一大批虽然不是委员、但积极参加论坛活动的积极分子,保证了论坛活动的有序开展。之后,在朱老师的直接支持、刘晰主任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婚姻法论坛,先后组织撰写了全国律协《律师办理婚姻家庭案件业务操作指引》、《律师办理继承业务操作指引》等。很多行业大咖、前辈律师,虽然不是来自婚姻家事法领域,但对婚姻继承业务操作指引很有兴趣,他们也百忙中参会,表达了看法和意见,站在更高的视野和层面,对上述指引进行了撰写和修订意见的指导。其中包括李晓斌大律师、庞标大律师、郝惠珍大律师、楼韬大律师等等;而我们婚姻家事法领域的参与者就更多了,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成长为全国或各省的业务带头人。
因为参加全国律协民委会的业务操作指引编纂工作,经朱老师引荐,联合时任上海市律协民事业务研究会主任的鲍培伦大律师的支持,我还被吸收为全国律协民委会委员。同年,我参加了上海律协民委会的主任竞选并成功,还被上海律协代表大会选为第八届律协理事。如果没有朱老师、鲍律师的帮助与支持,我也不可能在婚姻法专业化的道路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在上海律协民委会的岗位上,也积极推动了上海市民事业务领域中四个业务操作指引的撰写与实施,为行业发展,尽了绵薄之力。这些机缘,都是受朱老师提携才有的机会。
时至今日,我也在反思自己在上海发展20余年的成长道路,在与朱老师、与建纬品牌交际机缘中,自己有哪些感悟、有哪些心得,总结一下,可能体现在以下五点。
1、是我精神上的标杆和指引
“到上海执业、做专业律师”,曾是我人生的梦想,学习触及建纬精神、感受朱老师的个人魅力之后,“专业化”,成为我律师执业道路上不变的信条与理念。20余年的上海执业之路,“朱树英大律师”与“建纬品牌”专业化的标杆模式,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专业道路的精神指引。
2、是我专业上的引领和借鉴
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条件,我从曾经致力于做一名专业建筑房地产律师、再到转型定位为婚姻家事律师,也是在变通中借鉴与探索。虽然婚姻家事与建设工程貌似不搭边,但发展理念与拓展本质还是相通的。比如写作方面,起初写作是为了解决“空降上海”的案源问题。我是理工专业出身,原本不擅长写作,但出于拓展业务及学习偶像的原因,我也拿起了笔,一开始是总结理论;后来有了案件,就一边办案一边总结。到今天为止,也算是“著作等身”。但出书认知的过程,自己也是随着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心态变化。以前,是“为出书而出书”,本质上更是市场拓展行为;但现在,出书更多的是问自己,你的东西质量如何、会不会误人子弟、同行与读者会如何评价你?出版甚至写作,都更谨小慎微了。再说演讲,在法庭上让法官听懂、接受的语言,与现在于金融机构的内训、客户宣讲沙龙上的演讲,几乎就是两个“专业”,是两件太不相同的事。也许我们在法庭上可以侃侃而谈,成竹在胸、经验丰富,但这不代表我们能在给金融机构内训和客户沙龙上,表达出同样理想的效果,这是另一种“演讲”,甚至是另一种“专业”。
3、看清律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
首先,“专业化”的尽头,是“复合多元化”。刘桂明老师曾说过,一名律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自己觉得“什么都不知道”到“什么都知道”,再到觉得“知道自己不知道”,再到“知道自己知道”。律师业务“专业化”,是相对的,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又是复合化,需要律师掌握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厚重大为提升。比如,我现在每天都会像朱老师教导的一样,不停地吸收、学习。为客户服务需要我们熟悉掌握保险、信托、证券等业务知识,那就必须补上,不然就可能被淘汰,或者换句话说,就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我们的业务,也发展的越来越复合。
其次,专业化的目的,是服务好客户。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客户的需求,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受到国家整个经济发展、法治推动、社会前进而不断演化的。比如,在我们私人财富服务领域出现的“接力二代传承”、财富的安全保障等需求。服务好客户,要对客户有敬畏之心,感恩“衣食父母”的信任与托付;要对律师职业有敬畏之心,不能给行业抹黑;要对法治有敬畏之心,要从内心相信法律的公正与正义,不把胜诉指望于其他的执念。
4、要有工匠之心,精益求精
恩师曾教导我说,“律师本质上还是手工活儿”。虽然现在“AI”发展、人工智能号称可以挑战律师部分智力劳动,但律师开展工作的方式,要借路人性、伦理道德和情感。不论是建设工程业务领域,还是婚姻家事领域,“打磨”专业精度,除了产品本身的硬朗,还有情感道德的顺柔。
5、要把热爱之心,融入律师之旅
从“把律师当作一种职业”、获取衣食的途径,再到“把律师当成自己的事业”,甚至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诠释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一个爱到深处、很自然的过程。我想,朱老师本身的经历和他的优秀作品,都足够体现朱律师对律师职业的热爱。从一名建筑工地的匠人,到年逾不惑踏上律师道路的30余年的精耕,他用匠人的精工,让律师职业和他的人生融汇成景,也征服了我们。有北京律师评价朱老师,说他“百年不遇”、“200年出一个”,我觉得并非戏言。
2014年底,我关掉了创办八年的婚姻家庭律所,转到中伦律师事务所执业。朱老师也卸任了全国律协民委会主任的职务,但他对婚姻法业务的发展与我的业务提升仍很关心。每逢建纬所有庆典或者朱老师新书出版时,他总会给我观摩学习的机会。2017年,我参加了建纬举办的外滩金融论坛;2018年3月,朱老师《苦寒磨砺筑方圆》新书出版时,我又受邀参加了他新书出版的交流会,得以再次近距离向朱老师、向业界前辈贤达学习。我清晰地记得,建纬杭州所主任陈沸律师分享道:“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他的评价,其实也是朱老师以及建纬所匠心精神的真实评价和写照。在朱老师带领下,建纬律师共出版20多本书籍,字数已逾2千万字,成为业界学习知识的宝库;会议中途交流时,朱老师还就律师如何“能说会写”进行了心得分享。关于演讲,朱老师说:“演讲其实并不难,只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即可。其一,知道台下是谁在听,了解受众是谁?其二,知道听众关注什么、想听什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你的演讲就简单、有效多了。”这些真知灼见,对我影响很大。
▲有幸参与朱老师《苦寒磨砺筑方圆》新书发布会
我和朱老师的缘分还体现在我的团队建设上。2017年,我在面试华政知识产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袁芳时,看到她的简介上写着“曾担任朱树英律师助手”,经仔细询问和证实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录用了这个小姑娘。事实证明,经过朱老师带教过的助手的确优秀,现在袁芳律师已成为了我团队的核心主办律师之一,相信她会在我之上,在律师专业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朱老师年逾四十转入律师行业,就像华为任正非一样,虽然入行时已不年轻,但在行业里作出的贡献与成就,却远超平凡!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朱老师虽然年逾七旬,但宝刀未老,仍在律师业务与律师教育事业上,发挥着重大的贡献。2023年11月28日,在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华诞25周年的庆典上,我有幸又与朱老师相遇。相遇之际,倍感亲切,朱老师仍是那么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他拉住我询问近况,嘘寒问暖;我心涌暖流,十分感动。2024年是我本命年,人也年近天命。原本斗志渐萎的我,这次遇到朱老师之后,又被他的精神感染;这段时间翻阅建纬公众号,又不断被朱树英精神、建纬精神所感动,我暗下决心,还要继续向他们学习,在保障健康体魄的同时,心不懈怠、再树斗志,成长自己、带动他人,做一个对律界、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后我想说,对于我,有幸与朱老师同处一个时代、共享一个舞台,使我既能极目远望,又能有机会当面聆听教诲,幸甚!
作者简介
贾明军 1997年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并开始从事律师工作,通过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郑州大学法学学士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出版有《婚姻家庭纠纷律师业务》等多部书籍。现为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要从事婚姻、继承诉讼案件的办理,以及私人财富规划的非诉律师业务。
END
作者 | 贾明军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