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人文

Library
建纬人文 > 话说建纬 | 后记:感谢上苍,感谢时代;感谢同行,感谢建纬

话说建纬 | 后记:感谢上苍,感谢时代;感谢同行,感谢建纬

日期:2024年04月29日            作者:

感谢上苍,感谢时代;感谢同行,感谢建纬

图片

文/朱树英

       看着自2023年9月30日以来《话说建纬》栏目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一张张感人肺腑的面庞,我的脑海里不断跳出的两个字就是“感谢”。以《话说建纬》为书名总结我专业从业60年的经历,一共60篇文章终于全部成稿,我成为被“话说”的主角,心情异常激动。我1965年初中毕业考入上海市第八建筑工程公司技工学校,同年8月30日去八建公司报到,自此便开始了我逐渐了解并深刻领悟建筑行业的过程和磨砺;在上海建工工作了28年后,又从1992年4月开始了为建设领域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长期历炼,到今年已历时32年,从踏上工作开始已长达60年。就本人而言,在这值得好好回首总结的当口,本书副主编、事务所原先的小编顾卓敏似乎是不经意的即时创意,加上自告奋勇的建纬杭州办公室陈沸主任的策马扬鞭出任主编,终于促成了本书的连篇成稿和即将出版。真是朱某人何德何能,承蒙各位作者的如此关注和如此高看,说一句“感谢”已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发自内心的诚挚感谢

       回顾一甲子所走过的路程,感谢上苍让我至今还能继续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也感谢时代给予我施展个人才志的一方天地。近些年,不少朋友劝我:你已撰写十本专著,应该写一本自传,这当然也是我自己的意愿。现在好了,本书60位作者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不同站位、不同层面帮我回顾并总结了我人生的两大阶段:从八建公司技校木工班就学,到转学徒当木工,再到在八建公司先后担任专职教师、工会干事、经理秘书到法律顾问室主任的28年专业积淀;以及从担任建设所(后改名建纬所)主任,到确立专业定位、形成专业品牌、发挥专业效应、实现专业引领,历经32年的从业经历。据此,这本书纯粹是“他传”;同时,我也认真通读了全书60篇文章,并对其所涉的故事内容和情景细节给予了参谋和核对,因此,也可权作“自传”。至于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诚如本书主编在倚马而成的开篇大作中所说“这也是中国未来的法律人面临的历史重任”,能够如此这般,幸甚幸甚。

图片

▲朱树英律师

       本书共60篇文章,建纬总分所的同仁仅有9篇,占总数的15%,其余51篇都是律师同行、业内外的学者、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等人士赐予,其中浙江律师占比奇重,共有6篇,达10%:由建纬杭州办公室陈沸主任开篇,全国律协副会长、浙江六和所主任郑金都压尾,还有杭州楷立所主任任旭荣、绍兴大公所创始主任李旺荣、宁波导司所副主任周丽霞和衢州论剑主任所陈庆林共6位律师赐稿,集中反映出我作为上海律师,却受到浙江律师的特别关注,对此,我深表诚挚谢意。我和浙江律师的情分,当从作者任旭荣的老师——原浙江星韵所老主任、杭州市律师协会会长、全国律协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曹星大律师说起,是曹大律师在众多浙江专业律师外认可并挑选我参加民委会,之后又推荐我先后担任民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和主任,于是我才得以抓住发挥专业才华的重要机遇。

       给这本书不吝赐稿的学者,有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南开大学教授何红锋、上海外贸学院法学院院长周汉民、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子良、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尹贻林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六位博士生导师,人数也占了全部作者的10%。学术界大咖的捧场也使得本书蓬荜生辉,这集中反映出学术界对本书的高度重视。本书的作者还有原上海八建802工程队党总支书记、上海中心项目副书记宣学明,原上海八建公司党委副书记、建工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朱洁士,原建设部体改法规司司长朱中一,原上海市司法局局长缪晓宝,96岁高龄的原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王文正,原中国造价协会秘书长吴佐民等六位老领导,他们赐稿也占比10%。资深学者和历任领导以亲自经历的故事积极参与回顾和总结,提升了《话说建纬》一书反映建纬专业发展的高度、力度和深度。所以,我在此除了对各位作者表示真诚的致敬和由衷的感谢,再无其他需要多言了。


律所文化的专业传承

       本书共60篇大作的前19篇,主要是总结我在建工行业工作时专业积淀的过程,从第20篇至54篇的35篇,主要是总结我在律师行业专业发展的情况,从第55篇到第60篇的6篇,则是寄予建纬继续精专创新、努力奋发的期望。

       分析、总结我一辈子60年的工作经历和建纬成立至今32年的专业发展历程,一定还得是“旁观者清”。

图片

▲朱树英在木工满师时做的小板凳

       第1篇我60年前同学刘东平的文章《上海八建技工学校65-1木工班最出挑的同学》一文介绍了我做木工时的故事,尤其是我学徒满师考试作品并使用至今的小板凳的照片,给关注该文3450名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话说建纬》第18篇——上海年轻律师中的后起之秀、申浩所田庭峰主任《从建纬成立之初的“基因”看律所未来发展的高度》一文,提出了律所发展的“基因”说,认为建纬的基因就是价值观和律所文化,就是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建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家专业律所的参天大树,完全是其成立之初的“基因”使然;第19篇本书副主编、目前已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文明办主任的顾卓敏《唯同行,方攀高;唯偕行,方致远》一文,提出了律所成长的“细胞”说,认为建纬的律所文化,除了“基因工程”还有“细胞工程”,勤奋好学的“精神内核”以及积极向上的“包容合作”就是建纬的优良“细胞”。他们都认为:由建纬的“基因”和“细胞”共同构成律所成长、壮大的企业文化。本书副主编顾卓敏,因编写每篇精彩的引言还演化出新的故事。本书第42篇《梯山航海,师者掌舵,不畏波澜阔》一文的作者、家事大伽律师谭芳,2024年3月1日应邀去顾卓敏所在单位上海六院发表法律主题演讲《探索幸福:夫妇共同成长的密码》,两位素不相识的作者因同在本书研写专业传承文章而相识并成了好朋友。

图片

▲左一是顾卓敏,左三是谭芳

       说到企业文化,我在老单位上海建工的老领导,1985年就任八建公司党委副书记、后任上海建工党委办主任的朱洁士,从先是关注建纬成立三十年时出版的《三十而立——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半甲子发展纪实》一书,到本《话说建纬》栏目沿续的企业文化,在本书第9篇《抹不去的建工情和同事缘》一文中,从关注我1984年参加上海虹桥机场改扩建工程的现场表现,直到我从事律师工作的点点滴滴,他出自真诚和友善,对建纬文化专业传承提出慎重建议:盛世修志,目前建纬律师事务所有条件、有必要、有能力编纂自己的志书,发挥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为中国建筑界和法律界留下二十世纪9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20年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珍贵史料,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三十而立——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半甲子发展纪实》

       基于本人曾有在职就读中文专业四年的教育经历,以及当过企业领导秘书的工作锻炼,我在紧张的律师工作之余,从2001年到2020年近20年中先后撰写、出版过10本建设工程和房地产领域的专著,这可以算得上是引领律师专业发展的身体力行。对此,律师行业内的评价很客观、很公正,尤其是2001、2002出版的被律师行业称为“黄皮书”的一套《建设工程法律实务》 和《房地产开发法律实务》,很多现在近50岁的中生代且已经成名的专业律师,在本书撰稿时都高度评价“黄皮书”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影响,例如全国律协建房委前后三个副主任,本书第34篇闵三军、第35篇杨家学、第36篇张霄云的文章,都介绍了各自受“黄皮书”影响的情况。


期盼建纬的再次腾飞

       《话说建纬》全书以10%的篇幅、最后6篇表达的都是对建纬未来的展望和期许,在前54篇疏理和总结了专业积淀和专业传承的基础上,对于律所文化的专业传承,当下律师界几乎无人不知的智合创始人、董事长洪祖运以自己独特的视野,在目录第55篇《在精专创新中见证专业的底蕴》一文中,总结了建纬对内对外专业传承的宝贵经验。建纬的好朋友、时下律师行业大名鼎鼎的律新社CEO王凤梅女士的第56篇《建纬传承三让:君子之风,山高水长》一文,以其细腻的笔风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建纬成立30年时开始的主任交接以及之前长达十年新老交替的历程,展示了建纬平稳过渡、和谐传承的佳话。全书第59篇是现任全国律协副会长、浙江六和所管委会主任郑金都的文章《吾辈之师——朱树英大律师》,以简练的篇幅,从六和所与建纬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说起。

图片

▲朱树英律师与三位建纬接班人

       成立32年的建纬,已成为由上海总所和31个各地办公室共32个单位合成的专业大所,律师人数超过1500人。还在我担任律所主任时的2020年12月28日,建纬组建了总分所管理委员会,由建纬非常优秀的深圳办公室贺倩明、昆明办公室李俊华、长沙办公室戴勇坚、杭州办公室陈沸、郑州办公室栗魁和福州办公室林桢6个分所主任,和总所管理委员会的邵万权、韩如波、宋仲春、陈军和我5人,共11人组成总分所管理委员会,这个分所主任人数占优的总分所管理委员会,成为了建纬未来发展继续腾飞的压舱石。本书第57、58、60 三篇文章,是新老交替后的建纬总所现领导,已兼任上海律师协会会长的主任邵万权和分管建纬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副主任韩如波以及分管不动产金融业务的副主任宋仲春,他们分别从各自职责职能和分管的专业业务方向,对后建纬时代的专业发展及其继续腾飞,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前景;前述智合洪祖运的文章《精专创新中见证专业的底蕴》一文对此称为“建纬天团”。“三驾马车”的志同道合、并驾齐驱,预示着建纬未来顺利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全书最后六篇,在之前总结专业积淀和专业引领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纬未来的精专创新和发展前景,使全书更完整,更丰满。

图片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谨对两位主编的精心筹划和辛勤劳作,以及全书共60位作者,尤其要对百忙之中的所外作者,51位不吝赐稿的各方真神和各路大咖,致以由衷的感激和诚挚的谢意。


作者简介

       朱树英,建纬律师事务所创始主任,建纬研究院院长,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法律顾问,中国房地产法律事务委员会主任,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副院长。

       曾连续担任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常务委员。2007年获评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获第二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律师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先后负责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及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起草、修订工作,2018年以“中国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奠基人和建设全过程法律咨询服务首创者”名义入选中国工程博物馆“名人堂”。

       朱树英律师承办过近千件有关建筑、房地产领域案件,在建设领域首创全过程法律服务,擅长解决建设领域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承办由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最高人民法院二审改判的施工合同固定单价调整案件,载入当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END


作者 | 朱树英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