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人文

Library
建纬人文 > 风雨同舟 | 十年磨一剑:一个建工律师的专业成长札记

风雨同舟 | 十年磨一剑:一个建工律师的专业成长札记

日期:2025年01月15日            作者:

编者按


       与法学的结缘、南下深圳的抉择以及机缘巧合加入建纬,这些看似偶然的经历,却成为了作者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起点。在建纬的十年里,作者经历了从懵懂探索到积累沉淀,再到突破瓶颈,最终独当一面的全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作者始终保持着对专业的敬畏与对团队的信任,不断前行。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建纬人在专业道路上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建纬律师事务所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与担当。

图片

文/缪金华
       2014年8月我从武汉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加入建纬,2024年成为建纬深圳的合伙人,十年来历任实习生、律师助理、授薪律师、主办律师、业务中心负责人、合伙人。类似我这样从应届毕业生到律所合伙人的例子在建纬总分所不胜枚举,深圳办公室的合伙人彭丹律师、熊婷律师、廖创造律师皆在此列,建纬全国的掌门人邵万权律师更是从实习生成长为律所主任。作为建纬人,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建纬,成长于建纬,奋斗于建纬,至今也不过十年,在建纬三十二载壮丽篇章中并不起眼,但也不妨细细道来,为建纬以专业为纽带的总分所发展历程作一个小小的脚注。
       一、初入行业:懵懂探索的起点

       我就读法学源于偶然,南下深圳是临时起意,加入建纬是恰逢其会。回头看来,这一切未必不是最好的安排。

       十年前的八月,当我坐在深南大道边上建纬深圳办公室的卡座上时,既好奇,又迷茫。彼时的我,虽手握法学的文凭,刚过司考,基础尚可,但面对建设工程这个专业性极强、知识体系庞杂的领域,内心满是懵懂与不安。建设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从《建筑法》《合同法》到各类司法解释,再到纷繁复杂的地方性法规,各类标准、规范,每一个条文都可能成为案件的关键转折点;建设流程更是涵盖从项目土地获取、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再到工程款结算等诸多环节,每一步都暗藏着法律风险与挑战。

       初出茅庐的我,接手的第一个工作就给了我一个 “下马威”。团队高年级律师负责按照客户要求修改建设工程前期的项建、可研、招标代理、地质灾害评估、造价咨询等合同,由我负责做基础的法规梳理。看似简单的工作却举步维艰,“建设工程”都有什么?“项建”什么“可研”?代理、评估、咨询啥?脑袋里满是问号,在学校构建的知识库和实务所需“颗粒度”完全无法对齐呀!最后,从名词解释开始入手,从基础法规出发,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做了两天。第一个工作就让我明白,道阻且长,自己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

        二、积累沉淀:筑牢专业根基

       (一)我的指导老师能 “上双”

       初入建纬深圳,我便深刻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与严谨的专业传承。与许多律所不同,在建纬深圳,每一个新人都并非仅有一位指导律师,而是拥有一个强大的 “智囊团”。

       我的指导律师彭晓辉律师,在我审查第一份合同开始,就给予了我悉心指导。面对那长达上百页、条款繁杂的施工合同,我的初审成果果然不堪用,彭律师逐字逐句为我剖析,从合同主体的审查要点,到违约责任条款的合理设置,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我才开始知道,合同审查绝非简单的文字校对,而是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从交易结构出发,预见风险,并通过精准的条款设计予以防范。

       带我争议解决入门的是高级合伙人蓝新宏律师。记得那是一起施工合同纠纷,双方各执一词,证据纷繁复杂。蓝律师带着我,从海量的施工资料中抽丝剥茧,寻找关键证据链。他教导我如何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让法官明晓建设工程的专业术语,事半功倍。那些在法庭上寸土必争,那些为了一份文书反复推敲的日夜,都成为了我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合伙人章德奎律师则是我建设全过程的引路人。初次接触大型建设项目法律服务时,望着那堆积如山的项目文件,我内心满是迷茫。章律师手把手教我如何梳理项目流程,从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管理、材料采购,再到竣工验收环节的注意事项,他用一个个实际案例为我搭建起知识框架,让我逐渐明晰建设工程全过程法律服务的要点与难点。

       合伙人彭丹律师既是我专业上的领路人,也是我管理入门的老师,她帮助我初识水利等专业工程,熟悉案件报价、识别执业风险,引导我成长为主办律师。我们合作多年,无论是开庭、开会还是出差,都可以无缝衔接,互为替补,真正践行了“和衷共济”的价值观。

       除了他们,团队里其他高年级的律师,也都是我成长路上的明灯。在不同的项目中,通过每一份合同、每一个法律意见书、每一封律师函、每一个诉讼文件,他们从细微之处入手,纠正我的错误,解答我的疑惑,让我持续成长。

      (二)啃下行业知识 “硬骨头”

       建设工程业务,向来是业内公认的具有较高行业壁垒的领域。一方面,其专业性极强,涉及建筑、结构、造价、施工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另一方面,业务的集中度,尤其是建设工程类争议解决业务的集中度特别低,看似谁都能涉足,但真正想要入门乃至做精做深,却困难重重。

       以建设工程争议解决为例,几乎凡有纠纷必有造价争议,凡有纠纷多有鉴定。这就意味着,一个专业的建工律师必须要懂行业,对于建设工程的法规体系、管理体制、行业特点必须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工程建设的模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等专业问题须有必要的了解。

       为了啃下行业知识这块 “硬骨头”,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学习之旅。初入律所,我便将律所书单中推荐的核心书目置于案头,每日研读。遇到晦涩难懂的问题,我就向所里的前辈请教,与同事们探讨,直至彻底明晰。

       熟悉行业流程标准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我参与律所承办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无论是小型的住宅改造项目,还是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建设工程,我都不限于当下的任务,而是全面熟悉项目文件,理解项目的承发包模式、合同体系。当有机会深入现场,我便认真倾听项目经理、监理人员的讲解,抓住机会向他们咨询专业问题。从基础的土方开挖、桩基施工,到主体结构的搭建、装饰装修工程的实施,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就找了很多纪录片作为参考。

       掌握造价知识更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我购买工程造价培训课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价规范等基础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除了查阅资料,还向总分所造价方面的专家求教。

       在学习过程中,建纬深圳以及建纬全国总分所丰富的资源成为了我的强大后盾。所里那些具有复合背景的老师,如工程设计出身的蓝新宏律师,工程管理出身的章德奎律师,工程造价出身的同事叶海律师等等,他们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功底,为我答疑解惑,分享实战经验。律所组织的各类培训,涵盖工程造价鉴定实务、最新法规解读、行业前沿动态等多个方面,让我能紧跟行业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建纬律师》杂志以及建纬出版的各种著作,更是我汲取知识的宝库,其中关于工程争议解决的经典案例分析、专家观点分享,为我处理实际案件提供了诸多思路与借鉴。

     (三)从实践中历练成长

       “好律师都是项目喂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才是成长的最快途径。建纬深圳对于实习生、律师助理一视同仁,除了例行培训外,更多还是依靠项目实战培养新人,同时通过资深律师把关,一方面保障服务质量,另一方面也完成对新人的带教。

       早期参与案件办理时,我主要是辅助资深律师,做一些基础却关键的工作。在办理施工合同纠纷时,面对堆积如山的合同文件、设计变更单、签证单、发票、往来函件,我起初毫无头绪。在资深律师的指导下,我按照时间顺序、文件类型进行分类梳理,制作详细的清单,注明每份文件的内容概要与疑点。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度的细心与耐心,一旦疏忽,就可能遗漏关键证据,影响案件走向。

       在审查工程合同时,我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港式合同又长又难,住建范本需要深度加工,每一个条款都可能暗藏玄机,一刻也不敢放松。遇到模糊不清的条款,我不仅查阅大量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还参考过往类似案例的裁判观点,力求精准理解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这些实践锻炼,我逐渐掌握了案件办理的节奏与要点,从一个懵懂的新手,慢慢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专业律师。

     (四)以输出倒逼输入

       建纬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朱树英律师一直强调,建纬律师应当 “能说会写”,建纬深圳也始终倡导从实习生到合伙人都要积极授课与写作,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在这里,每一个人,不论资历深浅,都有机会站上讲台,分享对专业的真知灼见。从业务中心内部的小组分享,到全所的专题培训;从为客户进行的实务解析,到在行业论坛的专题发言,每一次分享都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次梳理与升华。记得我第一次在业务中心内部进行分享时,内心紧张万分,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见解不够深刻。但在准备分享的过程中,为了能给同事们呈现出有价值的内容,我深入研究相关课题,查阅大量资料,与同行交流探讨,不知不觉间,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笔耕不辍同样是建纬人的坚持。从律所公众号的原创文章,到《建纬律师》的投稿;从专业杂志的刊文,到实务专著的撰稿,建纬人用文字记录对行业的观察与探索。

       在建纬深圳、建纬全国总分所,无数兄弟姐妹都怀揣着 “能说会写” 的追求,一手话筒,一手键盘,从几平米的小会议室出发,走向聚光灯下的论坛主席台;从内部刊物起步,成为专业期刊与法律专著的撰稿人。这种积极输出的氛围,如同强大的引擎,推动着每一个建纬人在专业道路上飞速成长。

       三、突破瓶颈:专业精进促蜕变

     (一)攻克复杂案件难题

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我开始尝试挑战更复杂、高难度的案件,每一个案件都如同一场艰难的战役,而我在其中不断磨砺、成长。说到复杂案件,印象深刻的比比皆是,十数次开庭把法官熬白头的施工合同纠纷,法官、对方代理人泪洒法庭的实际施工人纠纷,还有就是今天我要说的一个总包撤场纠纷。

图片

(现场述标前制作的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业主与总包单位合作破裂后的撤场纠纷,业主在当地酒店紧急开展遴选律师工作,我和蓝律师受邀参与,在去程根据仅有的信息与我们过往办理撤场纠纷的经验,梳理了“五大考量因素-五大项目难点-五大解决思路”,并以此为基础现场口头述标,获得了业主认可,当天就决定委托我们代理。接受委托后,我们带领团队在不到三个月内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料梳理、法律分析、解决方案制定,并通过多轮谈判,帮助业主与总包单位达成了“甩项验收+协商解除”的解决方案,成功化解了争议,最后还协助业主引入了新的总包单位,保障了项目重回正轨。这一案例不仅考验了我们的专业能力,更锻炼了我们在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的综合实力。

     (二)拓展业务领域边界

       在我加入建纬深圳时,律所已经完成了从 1.0 的传统纠纷处理到 2.0 建设工程非诉业务的迭代,以建设工程全过程业务为例,站在律所所在的港中旅大厦,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就矗立我们团队提供建设全过程服务的深圳证券交易所项目、平安金融中心北塔项目、平安金融中心南塔项目、平安财险大厦项目、招商证券大厦项目、安信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国银金融中心项目。站在前人搭建、建纬品牌照耀的高起点平台之上,是幸运,也是压力。

       当 2018 年,我在团队中成长为主办律师和业务中心负责人之时,律所和团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是如何将成熟的业务标准化、产品化、流程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于是我们有了引领行业的全套产品手册、产品流程图以及专业指引文件;其次是如何面对行业需求、客户痛点开发新产品新业务,于是我们将法律风险检查从核电项目做到房地产开发项目,从风险检查报告升级为风险数据库,将建设工程合同标准化从头部房企推广到百强房企,将建设工程解约、撤场的疑难纠纷标准化、指引化;最后,跳出从建设工程非诉业务的舒适区,“回归” 建设工程争议解决,一方面,从曾经的懂法律、知诉讼技巧的 1.0 诉讼律师,到知法律、懂行业的 2.0 专业建工律师,最后成为知法律、懂行业、尤为擅长提供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 3.0 行业律师,完成认知与技能的蜕变;另一方面打通非诉业务与争议解决业务的任督二脉,利用律所、团队及个人丰富的非诉项目经验及律所数据资产,帮助我们在识别对手诉讼策略,说服裁判者,促成当事人和解;利用争议解决项目办理的经验、教训和所得,不断更新和完善律所的风险清单、知识共享台账及专业指引文件等数据资产。

图片

(2018年建纬深圳第一批产品手册)

       四、独当一面:迎接多元挑战

     (一)参与规则制定

       作业专业的建工律师,我们一方面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成功赢得诸多客户的信赖,另一方面,在建纬总分所的以专业为纽带的合作框架下,我有幸参与到多项立法建议、课题研究以及专题写作当中。与总所及其他分所的专家律师们携手,针对行业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为推动建设工程法律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参与《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珠海经济特区规范政府投资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行为若干规定》《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管理办法》的专项论证或意见反馈。近期,与建纬总分所及外部专家共同参与“建设工程争议评审工作指引”的制定工作。

       在建纬总分所的以专业为纽带的合作框架下,建纬的青年律师可以更早、更深入地参与到立法与规则制定过程中,通过参与案例调研、数据收集、建议稿草拟、专项论证等,既锤炼了专业,更拓宽了视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二)入门团队管理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我开始参与律所的管理工作,迈出了团队管理的第一步。这其中,既有成长的喜悦,也有诸多教训。深圳办公室的合伙人与主办律师一道,经常开会探讨如何培养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定期组织团队内部培训与交流活动,分享最新的法律法规、行业动态以及办案技巧。鼓励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在遇到问题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建立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根据成员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高效运转。在团队激励方面,我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设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既注重物质奖励,也关注精神激励,增强成员的归属感与荣誉感,让团队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图片

(2018建纬深圳骨干团队中期座谈会合影)

      (三)应对行业变革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房地产、建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外部制裁、工程款拖欠、项目停工、行业生态恶化等问题频发,给建工法律服务带来了诸多新挑战。与此同时,AI 浪潮席卷而来,法律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面对挑战,我们深知唯有持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变革中寻得生机。一方面,深入研究行业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及时为客户提供应对策略。中美贸易战后,我们团队就为客户提供了关键设备禁运后的应对服务;房地产行业暴雷及施工企业破产潮发生后,我们针对困境项目提供脱困法律服务,哪里有需求及困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另一方面,积极拥抱法律科技,探索 AI 与建工法律服务的融合点。十年来,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新方法、新平台、新工具,在大数据运用、可视化庭审、法律AI运用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努力站稳脚跟,开拓新局。

       建纬全国管委会也勇立潮头,多次组织相关活动,就“数字化转型”“领导力”等对青年律师、合伙人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参与者升级认知,提升能力,更好地面对行业变革。

       五、回首十年:感恩与展望

       回首这十年的专业成长之路,心中满是感恩。感恩建纬这个强大的平台,它如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我成长;感恩每一位指导老师,他们倾囊相授,用智慧与经验为我点亮前行的路;感恩每一位客户,是他们的信任与托付,让我有机会在实战中历练、成长。这十年,是磨砺,是蜕变,更是成长的馈赠。

       未来,建设工程领域必将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持续变革。我将坚守初心,持续深耕专业,紧跟行业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为客户提供更加“超前、务实、至诚、优质”的法律服务。同时,我也将肩负起专业传承的责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建工律师贡献力量,与同行们携手共进,推动建设工程法律服务行业迈向新的高峰。相信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与建纬总分所的同仁们携手,与时代同行,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简介

缪金华

       建纬(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工程合规与风险管理业务中心负责人,深圳市律师协会第十一届招投标拍卖与政府采购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专业领域:建设工程、工程合规及法律风险管理、争议解决


END


作者 | 缪金华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