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剧变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时,他毅然将工程人的钢筋水泥基因注入法律人的思维框架,在建设工程纠纷的复杂迷局中开辟出独特战场。他证明了专业壁垒的破与立绝非偶然——当技术理性遇见司法智慧,当工地安全帽化作律师袍,这场跨维度的职业迁徙恰是法律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的时代镜像。
建纬体系提供的不仅是专业赋能,更是让跨界者将生命经验转化为行业解决方案的熔炉。在AI重构法律服务的当下,这位兼具工程思维与法律洞察的奔跑者,正以前辈老师的"证据两分法"丈量着专业护城河的深度,用马拉松配速校准着青年律师的成长节奏。他的故事昭示着:真正的专业壁垒,永远建基于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一、跨界启程:从工程师到律界新人
30岁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律师。但当我从工程行业转行加入建纬(南昌)律师事务所后,我笃定:律师不仅是适合我的职业,更是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我出生于江西南昌的农村家庭,高考填报志愿时,为减轻家庭负担,所有志愿都选择了就业率高的土木工程。2008年从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我入职中交二航局,扎根施工一线从事工程管理。2013年通过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2014年被中国港湾借调至莫桑比克贝拉渔码头EPC项目。在非洲的四年里,我因项目法律事务频繁接触当地律师,逐渐被律师职业的自由与专业所吸引。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更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2018年项目结束回国后,31岁的我毅然决定转行,用5个月时间全力备战法考,最终以客观题221分、主观题114分的成绩叩开律途之门。
二、初入律海:十年工程经验的独特优势
2019年4月,我如愿加入建纬南昌律所,并进入龙晓忠主任团队。得益于十年工程经验,我在建工领域案件的办理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快速梳理案件细节、精准锁定争议焦点。实习期间,我协助团队代理中铁建设集团在江西省高院的执行异议之诉。面对法官的初始不利预判,我们通过深入取证、援引判例,最终逆风翻盘赢得胜诉。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判决书上时,我深刻体会到律师职业的成就感。建纬南昌律所融洽的团队氛围让我受益匪浅。作为“高龄新人”,同事们的耐心指导让我迅速成长,而龙晓忠主任的信任更让我接触到大量复杂建工案件。这段经历让我确信:过往的工程经验绝非浪费,而是转型成为建纬专业律师的宝贵财富。
上海市建纬(南昌)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管委会成员
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
专业领域:建设工程、房地产领域诉讼与仲裁
END
作者 | 熊振华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