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人文

Library
建纬人文 > 风雨同舟 | 弃工从法:专注成为建纬专业律师

风雨同舟 | 弃工从法:专注成为建纬专业律师

日期:2025年03月03日            作者:

编者按

       当行业剧变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时,他毅然将工程人的钢筋水泥基因注入法律人的思维框架,在建设工程纠纷的复杂迷局中开辟出独特战场。他证明了专业壁垒的破与立绝非偶然——当技术理性遇见司法智慧,当工地安全帽化作律师袍,这场跨维度的职业迁徙恰是法律服务业精细化发展的时代镜像。

       建纬体系提供的不仅是专业赋能,更是让跨界者将生命经验转化为行业解决方案的熔炉。在AI重构法律服务的当下,这位兼具工程思维与法律洞察的奔跑者,正以前辈老师的"证据两分法"丈量着专业护城河的深度,用马拉松配速校准着青年律师的成长节奏。他的故事昭示着:真正的专业壁垒,永远建基于生命经验的创造性转化。

图片

文 / 熊振华

       一、跨界启程:从工程师到律界新人

       30岁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律师。但当我从工程行业转行加入建纬(南昌)律师事务所后,我笃定:律师不仅是适合我的职业,更是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我出生于江西南昌的农村家庭,高考填报志愿时,为减轻家庭负担,所有志愿都选择了就业率高的土木工程。2008年从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我入职中交二航局,扎根施工一线从事工程管理。2013年通过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2014年被中国港湾借调至莫桑比克贝拉渔码头EPC项目。在非洲的四年里,我因项目法律事务频繁接触当地律师,逐渐被律师职业的自由与专业所吸引。一次直面死亡的经历,更让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2018年项目结束回国后,31岁的我毅然决定转行,用5个月时间全力备战法考,最终以客观题221分、主观题114分的成绩叩开律途之门。

图片

       二、初入律海:十年工程经验的独特优势

       2019年4月,我如愿加入建纬南昌律所,并进入龙晓忠主任团队。得益于十年工程经验,我在建工领域案件的办理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快速梳理案件细节、精准锁定争议焦点。实习期间,我协助团队代理中铁建设集团在江西省高院的执行异议之诉。面对法官的初始不利预判,我们通过深入取证、援引判例,最终逆风翻盘赢得胜诉。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判决书上时,我深刻体会到律师职业的成就感。建纬南昌律所融洽的团队氛围让我受益匪浅。作为“高龄新人”,同事们的耐心指导让我迅速成长,而龙晓忠主任的信任更让我接触到大量复杂建工案件。这段经历让我确信:过往的工程经验绝非浪费,而是转型成为建纬专业律师的宝贵财富。

图片

       三、独立执业:以专业与效率赢得口碑

       2020年4月正式执业后,我选择独立发展,从农民工工伤、劳务合同等基础案件做起。秉持“挣钱、挣经验、挣人脉,三者得一则不亏”的原则,执业初期,我以“777工作制”(早7点至晚7点,每周7天)高强度投入,白天办案,夜晚研读建纬总所专业书籍,如朱树英主任亲笔签名的《施工合同证据“两分法”及管理“三要诀”》和史鹏舟主任的《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法律问题深度解析》等,都对我专业的提升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工程人特有的韧性与建纬体系的专业赋能,让我迅速积累经验。执业两年,我已办理超百起案件,甚至被对方律师误认为“法院出身的资深律师”。我常笑答:“我的底气来自工程一线的十年沉淀,以及建纬对复合型律师的培养。”

图片

       四、进阶突破:从单兵作战到团队领航

       2022年初,我晋升为建纬南昌所高级合伙人,并组建自己的团队。从独立律师到管理者,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通过分工与专业互补,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多维度的服务。2024年9月,我参加了建纬总所主办的“数智化转型与青年律师领导力高级研修班”。总所在AI技术与律所管理的融合探索令我深受启发。我坚信,未来律师行业需拥抱技术变革,而健康的体魄与坚韧的意志同样不可或缺。为此,我立下“集齐百块马拉松奖牌”的目标——跑步不仅是锻炼,更是对心性的磨砺。

图片

        五、回首与展望:风雨同舟,专业为帆

       从工程师到律师,这条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却也让我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感恩建纬“超前、务实、至诚、优质”的理念指引,感恩团队的支持与客户的信任。未来,我将继续深耕建工领域,探索法律与工程的深度融合,同时紧跟数智化浪潮,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正如建纬所训所言:“风雨同舟,专业为帆”——这既是我对过去的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承诺。


作者简介

熊振华

上海市建纬(南昌)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管委会成员

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

专业领域:建设工程、房地产领域诉讼与仲裁


END


作者 | 熊振华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