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壁者"的勇气,剖开专业融合的荆棘之路:初入建纬时对"暂估价"条款的茫然,恰似法律人与工程师的认知鸿沟;而某商业综合体结算纠纷中"混凝土用量偏差"的博弈,终使叠加的知识蜕变为贯通的思维。这种"法律为骨、技术为脉"的复合基因,正是建纬"超前"文化的展现。真正的专业壁垒,从不在于知识的垄断,而在于能否将"超前、务实"刻入职业基因。当作者以建纬最年轻合伙人的身份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法律人的蜕变,更是一支精英团队在法治中国的经纬线上,以匠人精神丈量专业深度的永恒追求。
文 / 熊 倩
2017年,初出象牙塔的我手持法学文凭与司法考试证书,踏入建设工程法律领域。彼时,我对“工程造价”“施工合同”等专业概念的认知仍停留在书本层面,未曾预见这段跨界修行的深度与广度。2019年,我随樊地建主任团队加入建纬成都分所——一家以“建设工程与房地产法律服务”为核心的专业化律所。建纬深厚的行业积淀与樊主任的知遇之恩,为我的职业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纬律师事务所自1992年由朱树英律师创立以来,始终秉持“超前、务实、至诚、优质”的价值观,稳居中国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的标杆地位。建纬成都分所作为西南地区专业化律所的开拓者,自成立之初便以填补基建法律服务空白为使命。六年时光,我亲历了律所从初创团队发展为区域性行业标杆的跨越,更在樊主任的引领下,完成了从跨界新人到专业律师的蜕变。建纬的平台赋能、前辈的倾囊相授、团队的协同攻坚,让我逐步领悟“专业融合”的核心价值。若说这段历程略有亮色,那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头,借一缕微光窥见更辽阔的天地。
(一)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重构
加入樊地建主任团队之初,第一次参与某安置房项目合同审查时,面对“暂估价”“措施项目费”等条款,我如坠云里雾里。记得客户问起“清单漏项风险如何分配”时,我只能机械地翻出《合同法》逐条对照,却对背后的造价逻辑全然不知。那时樊主任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建工律师不能只懂法条,更要读懂项目背后的每一分钱,想做好建工律师,得学会两条腿走路。”
这句话如当头棒喝。彼时的我,虽能熟练引用法律条文,却对“工程量清单”“定额计价”等工程术语一知半解。一次,团队讨论某施工合同纠纷时,同事提到“不平衡报价的合规边界”,我竟误以为这是某种财务操作。直到查阅律所资料室的《FIDIC合同实务指南》,我才惊觉:法律与工程的鸿沟,远非一纸文凭所能跨越。
(二)建纬文化的浸润与传承
入职建纬成都后,律所举办了一场以“最高院施工合同司法解释对企业履约管理的影响”为主题的讲座。朱树英老师以“完善内部承包,谨防表见代理”为切入点,层层剖析施工合同中的法律陷阱。他结合某央企因“内部承包”被认定为转包、最终承担巨额赔偿的案例,生动诠释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会后,我很荣幸获得朱老师赠予的《墨斗匠心定经纬》。翻开书页,扉页上老师亲笔写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古训恰是朱树英律师六十年职业生涯的写照——从木工学徒到行业泰斗,他始终坚信:专业的高度源于脚踏实地的积淀,思维的深度决定行动的边界。于我而言,这不仅是前辈的期许,更是对职业敬畏的警示:法律人的专业尊严,容不得丝毫浮躁与盲从。
自此,“业精于勤”成为我的座右铭。无论是深夜备考造价师,抑或案件攻坚的焦灼时刻,这句话便如墨线弹过心头,提醒我沉下气来,用笨功夫填补认知的沟壑。朱老师的字迹力透纸背,仿佛在说:建纬人既要像匠人般执着于专业细节,也要如学者般保持独立思考——这才是“匠心”二字的真义。
(一)法律与工程的“双轨并行”
执业初期,参与团队处理工程索赔案件的经历让我直面法律与工程交叉领域的复杂性,从签证单签收流程到停工损失计算,每一步都需要同时调用法律和工程知识。记得2017年某次走访工地时,项目经理指着一处基坑支护问我:“律师同志,您觉得这锚杆间距合规吗?”我支吾半天未能答出,回所后连夜查阅《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才发现锚杆间距需根据土层承载力精确计算。正是这样的“实战打脸”,让我立誓补齐工程短板。
以朱老师为榜样,2018年通过二级建造师考试后,我又向一级造价师发起挑战。备考的700多个夜晚,我常想起朱树英律师的“牛马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甘愿为专业付出”。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的习惯,激励我在高强度学习中坚持到底。最终,我通过了一级造价师考试,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专业化的道路没有捷径,唯有以“笨功夫”夯实基础。
(二)从知识叠加到思维贯通
2019年,我首次独立承办某商业综合体结算纠纷案。对方律师以“混凝土用量偏差超5%”为由主张扣款,我尝试结合《建设工程司法解释》与《工程量计算规范》,逐项驳斥其论点。尽管案件胜诉,庭审中对方造价专家对“混凝土损耗率计算公式”的质疑,仍暴露出我的知识断层。
此案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融合”,绝非法律与工程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构建贯通两者的思维框架。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开始直面更具挑战性的案件。2021年,团队接手某大型商业综合体EPC合同纠纷,业主与总包方因设计变更引发索赔争议,诉讼标的达数千万元。面对堆积如山的施工图纸、变更签证单和监理日志,我带领团队连续两周驻扎项目现场,逐页梳理资料,还原履约全貌。庭审中,对方律师以“设计缺陷导致工期延误”为由主张巨额赔偿,我们则通过交叉比对设计院原始图纸与施工方深化图纸,结合建设工程相关法律与合同约定,精准锁定责任边界。最终,法院采纳我方观点,驳回了对方70%的索赔请求。
此案让我深切体悟:建工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法律为纲、以技术为纬,将行业规范与合同约定无缝衔接,构建严谨的论证体系。案件的胜利不仅是法律技术的胜利,更是跨学科协同能力的彰显。
建纬成都的六年,既是我的个人成长史,也是律所从扎根到崛起的缩影。2019年,建纬成都分所成立之初,仅有二十余人的核心团队,服务领域聚焦于传统建设工程纠纷。而如今,律所已发展为拥有六十余名执业律师、涵盖工程总承包、不动产金融、合规风控等八大领域的区域性标杆。作为建纬“西进”战略的首批践行者,我亲历了律所从填补西南基建法律服务空白,到深度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法治建设的每一步跨越。
六年里,建纬成都累计服务客户超千家,参与起草、修订《四川省建筑管理条例》《EPC+O项目合同示范文本》等10余部行业规范,更在公益普法、灾情援助中践行社会责任。而我也在律所“超前、务实”的文化浸润下,从青涩的律师助理一路成长——2022年,我成为建纬成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合伙人。2024年,受命担任建设工程部部长。这些成长背后,是建纬成都“甘为铺石路精神的延续,更是樊主任“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格局”。这种“传帮带”机制,让专业传承生生不息。
六年时光,建纬成都以专业沃土滋养我的成长,樊主任以师者匠心指引我的方向。若说这段旅程有何心得,那便是:法律人的蜕变,离不开平台的托举与引路人的提灯。未来,我愿以建纬人的“铺路石”精神,将这份栽培之情传递给更多后来者——在法律的经纬间,以专业为锚,以匠心为帆,与建纬成都共赴下一程山海。
建纬(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建工部部长
具备一级造价工程师、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
成都市律师协会仲裁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注于建筑工程领域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业务,擅长为工程建设各方参建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等)提供全流程法律服务,解决建设工程专业疑难问题。执业期间为100余家工程建设领域企业及个人提供专项法律服务,涵盖工程款纠纷、合同履约风险防控、工程索赔与反索赔等复杂案件;深度参与多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合同体系构建、履约风险审核及全过程法律咨询,主导工程争议谈判、非诉调解及诉讼代理。
END
作者 | 熊倩
编辑 | 建纬品牌部
上一篇:风雨同舟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一篇:风雨同舟 | 我与建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