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说法

Voice
建纬说法  >  【建纬观点】试论物业服务企业获取业主生物识别信息的边界及合规指南

【建纬观点】试论物业服务企业获取业主生物识别信息的边界及合规指南

作者: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穿梭在不同的“门”与“门”之间,往返于居住空间、办公、娱乐场所等场所。每经过一道“门”的时候,我们总需事先获取“门禁”设备的认证。而近年来,智能化门禁设备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及进化,从传统的钥匙到门禁卡,再到指纹识别与人脸识别,技术的迭代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在安全性、便捷性增加的同时,作为“门禁”管理方的物业服务企业,也掌握了业主们的生物识别信息及相关隐私内容。如何把握及平衡安全、便捷和隐私之间的边界,也逐渐成为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应如何合法、合规地获取业主生物识别信息,确保业主刷的安心、物业存的合规。

       一、案例分享

       案例一:“某小区强制刷脸案”

       某小区业主在进入小区时被物业服务企业要求强制使用人脸识别门禁。业主认为,物业服务企业存在未经业主同意,擅自获取其人脸生物识别信息的情况且拒绝提供其他替代方案,遂起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案件后,认定物业服务企业无权在未获得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收集其人脸信息,遂判决物业服务企业提供门禁卡或其他替代方案,以解决业主出入小区门禁事宜。

       案例二:“某公司生物识别信息泄露案”

       某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器遭到黑客攻击,服务器中存储的业主个人基本信息、指纹识别信息、人脸识别信息被黑客窃取并用于非法用途。业主发现自己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网上被打包售卖后,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并同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物业服务企业因自身的数据管理存在问题,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业主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对于生物识别信息、个人隐私权等问题已越来越重视。一旦物业服务企业不慎泄露或者使用生物识别信息,可能面临小业主的投诉、举报、诉讼等各类风险。


       二、概述

       1、生物识别信息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信息。经笔者进一步检索,现行法律、法规并未直接对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定义。经笔者归纳,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通过计算机和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所获取的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纹、脸像、虹膜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相关信息。【1】

       结合上述定义,物业服务领域中的生物识别信息通常包括:指纹、人脸、虹膜、笔迹、声音等。

       2、生物识别信息与隐私权的关系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同时,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千零三十三条等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因此,泄露或者滥用生物识别信息的行为将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需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三、法律分析

       1、业主的核心权利

       1)知情及同意权

       业主有权在物业服务企业收集生物识别信息前,要求其主动告知收集的原因、用途、存储方式及存储期限。未经业主同意,物业服务企业不得随意启动收集程序。

       2)异议及删除权

       业主在发现物业服务企业侵害其知情及同意权时,有权向物业服务企业提出异议,并要求其删除违法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

       2、物业服务企业获取业主生物识别信息的合规边界

       根据《民法典》等相关规定,生物识别信息的处理包括: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在处理业主的生物信息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收集过程的合规性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等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在向业主收集指纹、人脸、虹膜等生物信息之前,应当事先通过书面、电子等方式获取业主方的同意(如需获取未成年人相关信息的,应获得其监护人同意)。

       2)存储传输的保密性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八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等规定,物业服务企业不得泄露业主信息,且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业主信息泄露、丢失。若发生相关情况,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从案例二可见,物业服务企业必须重视生物识别信息的存储、传输工作,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遭黑客攻击,或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使用范围的限定性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简单来讲,需遵守“最小必要原则”,即:收集来的指纹、人脸、虹膜、声纹等可且仅可用于门禁识别、安全认证等已事先取得业主同意的范围,禁止超范围使用、加工、提供或者公开。

       四、物业服务企业获取业主生物识别信息的合规指南

       1、事先取得同意

       在提供物业服务时,如需采集指纹、人脸、虹膜、声纹的,应当事先向业主充分说明。必要时,可在物业服务合同、管理规约中明示有关的生物识别信息采集条款。信息采集条款建议包含以下内容:

       1)收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指纹、人脸、虹膜、声纹等。

       2)使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如门禁识别、身份认证、在线支付。3)保存期限:若为住宅、办公、工业物业的,建议设定为自采集之日至业主出售房屋/承租人的租赁合同履行完毕之日;若为商业物业的,建议设定一定的期限(如3—6个月或其他合适的期限)。

       如业主在物业释明后依旧不同意采集的,应当提供相应的替代方案。例如:

       1)若为门禁识别用途的,可提供门禁卡、手机NFC系统等各类实体身份验证途径;

       2)若为身份认证用途的,可采取人工上门验证并书面确认等形式;3)若为在线支付用途的,可采取现金、二维码、储值卡等形式替换。

       2、事中加强管理

       对于物业服务企业的日常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成数据采集后,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采用加密存储、防火墙设置、定期安检等技术手段,加强日常的存储及传输管理。

       2)对于使用、加工、提供或者公开生物识别信息,应当加设审批权限,由专门的安全员或者级别较高的管理人员审批通过方可进行。

       3)对于无需再保存或者超出保存期限的生物识别信息,应当由专门的安全员对该等数据进行删除,避免被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恢复、利用。

       4)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购买网络安全责任保险,降低在意外事件发生时的经济损失。

       3、事后及时处理

       若发生生物识别信息意外泄露的,建议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泄露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如购买了网络安全责任保险,建议第一时间与保险人联系出险,尽快办理理赔手续。必要时,物业服务企业还可通过司法途径向侵权人主张赔偿损失。


       五、结语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离不开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个人的共同努力。作为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及时更新相关行业知识及法律法规,处理信息时守好“底线”、不越“边界”。作为业主个人,也需加强防范意识,共同为物业服务智能化管理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注释:

1.《百度百科》:生物识别技术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7%89%A9%E8%AF%86%E5%88%AB%E6%8A%80%E6%9C%AF/6464567

       附:核心法律、法规等条款摘录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夏晶

建纬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党总支纪律委员、第二党支部书记、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不动产金融部合伙人,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上海市律师协会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黄浦区青年律师联谊会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新时代文化专项基金公益法律顾问、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 IACG 仲裁员等职务,被上海市律师协会评定为“建筑房地产”专业律师,拥有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AMAC基金从业资格。

       夏律师拥有多年大型国企、律师事务所运营管理经验,业务领域及服务范围涵盖:房地产(包括:房地产收并购、建设、招商、运营、物业服务、城市更新、片区开发)、建设工程(包括:项目施工全过程)、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汽车新能源、电力、污水处理、环卫一体化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投资金融(包括: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银行、保险、信托);企业合规(法律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合同文本体系建设)等方面。
       执业以来,夏律师先后为旭辉集团、永升物业、万科地产、龙湖地产、龙湖物业、新城控股、华润置地、绿地控股、金地集团、金茂地产、弘阳地产、雅居乐集团、阿里巴巴、金拱门、联想、普洛斯、太平洋保险、上银国际、上海隧道工程、上海公路桥梁、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国科新能源、中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南京银行等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政府及下辖机构等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及问题解决方案。

END


作者 | 夏晶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