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英院长获奖照片
2011年,朱树英院长首次荣膺钱伯斯"终身成就奖",至此,朱树英院长成为两次获得钱伯斯"终身成就奖"的中国建设工程法律领域专家。这不仅是对一位七旬法律人毕生耕耘的至高礼赞,更是中国专业法律服务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里程碑。
参会人员合影照片
钱伯斯颁奖词
毕生专注:从木工学徒到行业立法智囊
颁奖词中,钱伯斯评价朱树英律师"以其卓越的专业能力、无与伦比的行业专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建筑与房地产法律服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树立了行业典范"。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如今执行业牛耳的大家,职业生涯始于木工学徒。从通过首届律师资格考试到8年法务工作和兼职律师的历练,再到成为专职律师,朱树英院长亲历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工程法律纠纷的痛点。1992年,他毅然创办中国首家建设工程专业律所——“上海市建设律师事务所”(建纬律师事务所前身),自此拉开了他成为建设、房地产领域专业律师的序幕。
"工程合同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款,而是长在钢筋水泥里的规则。"朱树英院长在非诉讼领域首创的全过程和阶段过程服务模式,为拓展中国律师在建筑房地产领域的服务广度和深度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带领团队深度参与上海浦东机场、北京中央电视台、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500余个全国标杆性项目;负责起草的《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成为行业金标准。
他倡导建纬律师"能说会写",他本人出版了10本专业著作,这些著作不仅影响了两代律师,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建纬所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在全国各地发光发热,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朱树英院长上台演讲照片
"这个奖项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工程法律走向世界的起点。"朱树英院长的获奖感言令人振奋。在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这位用一辈子淬炼专业的法律人,依然保持着对律师身份的敬畏,对专业传承的惦记,对行业未来的羁绊,用行动诠释着何为"终身成就"的真谛。
“蹄印千里终不倦 法心一片自鞭策”——朱树英院长获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来宾、法律界同仁:
大家晚上好!
此刻站在这里接受钱伯斯颁发的第二座"终身成就奖",我的内心充满感恩,同时又感到任重道远。这个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中国律师群体专业精神的集体礼赞与鞭策。在此,请允许我与大家分享"鞭策"二字背后的感悟。
"鞭策"二字在中国文化中别有深意——"鞭"是驱策向前的工具,"策"乃竹制马鞭,合而为永不停歇的奋进之力。十四年前,当我在北京国贸大厦首次捧起这项荣誉时,曾以"做牛做马"自喻:作为1949年出生的属牛人,我始终以耕牛般勤勉耕耘法律沃土。而在我60岁生日时,全国律协秘书处给我送了一份特殊生日礼物——一尊镌刻"志在千里"的骏马铜像,恰似命运的隐喻:即便年逾花甲,仍需以千里之志持续前行。
记得2011年获奖时,我正经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彼时刚办完退休手续,曾向全国律协请辞民事业务委员会负责人职务,得到的回复却令我汗颜:"你的前任70岁才退休,现在谈退任为时尚早。"这份不允退休的"礼物",与"志在千里"的期许相叠,成为推动我持续深耕专业的永恒动力。
十四载春秋流转,这份鞭策之力始终如影随形。我始终没有停止在一线的工作,从建设工程到房地产领域,从争议解决到行业规范制定,我时刻以"终身成就"的标准自我鞭策。因为我深知:荣誉并非终点,而是更高标准的起点。每项法律意见书都关乎企业命运,每个争议解决方案都承载司法公正,唯有以如履薄冰之心精研业务,方不负当事人所托、行业所期。
钱伯斯为中国律师颁发众多奖项,每个奖杯都应化作传承的火种,是中国律师对于职业责任的传承。当年轻律师问我职业成功的要诀,我的回答始终如一:把每个荣誉视为新的鞭策,将每次褒奖看作责任加码。就像那尊铜马时刻提醒的——荣誉不是功成身退的勋章,而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法律服务的真谛,在于以专业守护公平正义。今天这份荣誉属于所有在法律沃土上默默耕耘的中国律师。让我们共同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上永葆奋进之姿,耕耘不息!
朱树英
2025年3月·上海
朱树英院长的获奖,印证了中国专业法律服务从"跟跑"向"领跑"的质变。当更多法律人在细分领域"把一米宽的市场做到百米深",中国律所的国际竞争力正悄然重塑。这或许正是钱伯斯将终身成就奖授予一位深耕本土专业领域律师的深意——在全球法律服务的版图上,专业化始终是最硬核的通行证。
关于钱伯斯
钱伯斯是全球领先的法律研究和分析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各领域顶尖律师事务所和法律专业人士。钱伯斯法律指南被视为业界基准,是全球客户寻求高端法律服务的重要参考。
END
图片来源 | 钱伯斯大中华区(中资所)颁奖典礼2025相册,Chambers and Partners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