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人文

Library
建纬人文 > 风雨同舟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律师行业“偏科生”——在建纬,我的“三无”找到了专业坐标

风雨同舟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律师行业“偏科生”——在建纬,我的“三无”找到了专业坐标

日期:2025年06月24日            作者:

编者按

       当邕江的晨雾漫过青秀山巅,那个自嘲“三无知”的律师,正伏案拆解着跨海大桥的索赔迷宫——二十载春秋流转,从壮乡基建法庭的唇枪舌剑,到上海小洋楼窗外的银杏翩跹,他的专业航程终在建纬的港湾落下深锚。

       2005年春,褪去公职制服的他,毅然割舍法律服务的“万花筒”,只取工程建设一瓢饮。那些年,朱树英老师的《工程合同实务问答》是他案头北斗。曾经自嘲的“偏科生”,如今率领团队在跨国高铁索赔案中舌战群雄;昔日的“无知者”,主持的工程总承包计价机制研究正改写行业规则。

图片

文 / 袁海兵

       建纬总部的编辑老师几次三番约稿,希望我讲讲“与建纬的故事”,特别强调要“求真求实”。趁着午休时间,放下手中的卷宗,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那些带着专业温度与壮乡印记的画面便纷至沓来。

       一、一个关于“专业极致”的梦想

       2005年春天,我脱下公职“战袍”,一头扎进了法律服务的海洋。不同于大多数同行在“万金油”中试水,我的“航向”从起点就锚定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建设工程法律事务这片专业海域,心无旁骛,近乎“偏执”。这“专一”的基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领路人——黄强光主任。他深耕工程法十数载,那份专注深深地影响了我。在此,向带我入门、悉心教导我十年的黄强光主任致以最深的谢意!

       也正因为这份“专一”,我常常自嘲是个标准的“三无律师”:无知、无趣、无能:

       - “无知”——建设工程之外的法律知识,于我如同陌生的方言,所知甚少。

       - “无趣”——对工程法之外的法律话题,实在提不起多少兴致。

       - “无能”——让我处理其他领域的法律事务?那真是强我所难!

       这“三无”标签,既是自嘲,也是我专业路径最真实的注脚。

图片

       也正是在这段“偏科”深耕的岁月里,“建纬”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在专业海洋的远方闪耀。尤其是朱树英老师的著作,《工程合同实务问答》《工程总承包实务问答》……每一本都像是拨开迷雾的钥匙。夜深人静时,捧读朱老师的书,常有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之感——原来工程法的世界可以如此深邃又通透!

图片

       时间流转到2016年盛夏。一个关于“专业极致”的梦想在心中澎湃:创办一家纯粹深耕建设工程法律服务的律所!然而,梦想丰满,现实骨感。离开原有平台后的我,踌躇满志却又举步维艰。最终,为求稳妥,只得暂时栖身于一位好友的律所执业。但那颗“打造专业精品所”的火种,从未熄灭,在心底悄然蛰伏。

       二、专业的味道,也吃出了家的温暖

       命运的齿轮在2020年秋天悄然转动。一个偶然的契机,得益于建纬南京办公室孙宁连律师的热心牵线,我终于得以拨通朱树英老师的电话!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我向朱老师汇报了想法:依托建纬总所强大的专业平台和品牌力量,在南宁成立分所,深耕工程法,服务壮乡建设!电话那头的朱老师,没有立刻应允,而是严谨地提出:“想法可以讨论,你们来上海面谈。”

       没有丝毫犹豫!放下电话,我立刻订了最近的机票——明天就飞上海!那是一种久旱逢甘霖般的急切。

       在建纬总所的会议室,我见到了早已等候的朱树英老师、邵万权主任和韩如波老师。没有想象中的距离感,三位老师平易近人,专业而务实。中午,三位老师特意在一处雅致的上海小洋楼里请我吃饭。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路旁金黄的银杏叶上,熠熠生辉。那光芒,仿佛也照进了我的心里,与当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交相辉映。餐桌上,没有客套寒暄,更多的是关于建纬的专业理念(八字方针:超前、务实、至诚、优质)、总分所协作模式,以及对南宁市场和法律需求的深度探讨。一顿饭,吃出了专业的味道,也吃出了家的温暖。

       三、朱树英老师率团考察:用细节丈量专业的温度

       2021年3月24日至25日,朱树英老师带着总所的考察清单飞抵南宁。三天行程里,他与深圳分所贺倩明主任组成的调查组,像精密的工程检测仪般扫描着每一个细节:在广西交投的座谈会上,朱老师用钢笔尖轻点着会议纪要,追问某高速公路项目的签证流程;走访南宁市司法局时,他认真记录着行业主管部门对东盟法律服务区的规划,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调研提纲;当走进位于五象新区的办公场所时,他突然俯身查看消防通道拐角的应急灯标识,笑着对团队说:“专业律所连安全标识的安装角度都要符合规范,这是对客户最基础的承诺。”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与团队成员的面谈环节后,朱老师还翻开了部分律师的办案卷宗,了解办案风格和流程。这场持续多维度考察,最终形成了近万字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提到:“袁海兵团队对工程法律的专注度,与建纬‘专业极致’的基因高度契合。”

       四、漂泊多年的“三无”航船,终于找到了可以锚定的专业港湾

       冬藏春发。2021年的冬天,对我和南宁的法律服务市场而言,暖意融融——建纬律师事务所南宁分所正式成立了!

       2021年10月31日,当建纬南宁分所的红绸缓缓落下时,朱老师拍着我的肩说:“壮乡的工程法蓝海,要靠你们划出专业的浪花。”那一刻,我知道,漂泊多年的“三无”航船,终于找到了可以锚定的专业港湾。

       分所成立后,绝非“单打独斗”。在朱树英老师和建纬总所的战略指引下,在邵万权主任的精细管理下,在韩如波老师等总所专家的倾力支持下,南宁分所开启了扎根壮乡、辐射东盟的航程。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案件,更是在深度参与中国工程法律体系的构建。南宁分所的律师团队深度参与了总所主导的《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EPC)合同纠纷仲裁案件的审理指南》《〈建工司法解释(一)〉对工程总承包合同纠纷适用指南》等重大课题研究。这些经历,是无比珍贵的专业淬炼,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质的飞跃。

       五、论坛五年:总所托举的专业星辰

       自2021年设立开始,南宁分所每年举办的建设工程法律实务论坛,已成为广西工程法律界的“专业春晚”。那些与总所专家并肩作战的论坛时光,至今想起仍让我心潮澎湃:

       2024年3月31日的论坛上,朱树英老师站在讲台上,突然转向坐在第一排的我:“海兵,你们是不是可以在争议评审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全场目光聚焦的瞬间,也瞬间充满了能量,恍如一股电流划过。2024年7月30日,由南宁分所和玉林市建筑业联合会推动设立的玉林市建筑业联合会纠纷调解中心(争议评审中心)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批复。2025年2月,在建纬总所和上海市黄浦区建纬建设争议商事调解中心(筹)主办的建纬建设商事调解员兼争议评审员培训班上,朱树英老师再次对南宁分所着力推进争议评审工作给予了肯定。

       2025年5月24日,由广西建设法学研究会、建纬总所和南宁分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工程总承包纠纷法律适用及其争议评审研讨会上,邵万权主任、朱树英院长、韩如波副主任等总所领导不但亲临指导,还大力支持作主旨演讲。邵万权主任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由研究会、仲裁委、高校和相关协会10家单位共同主办,体现了行业上下通力合作、各部门各单位互相配合的广西特色,提出应从专业培训和提升、行业标准和示范文本建立和完善等核心抓手发力,综合推动工程总承包法律适用与争议评审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努力成为一名深耕建设工程领域的卓越法律服务提供商”这一理念,已成为建纬南宁办公室每一位律师的共识和行动自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在这个追求“复合型”的时代,专注于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做一个“偏科”的专家,同样是不可替代的价值。我的“三无”,在建纬的沃土上,找到了专业的坐标和价值的支点。

       未来的路还长,但我相信,在建纬这个专业共同体的滋养下,我这个律师行业的“偏科生”,定能在建设工程法律的广阔天地里,书写更多属于建纬南宁的专业篇章!当明年论坛再次举办时,我们将秉承建纬“超前、务实、至诚、优质”的理念,在壮乡的阳光下,继续讲述属于建纬人的专业故事。


作者简介

袁海兵

上海市建纬 (南宁) 律师事务所主任

广西建设法学研究会 秘书长

上海仲裁委员会 仲裁员

广西建设法学研究会 副会长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法律专家

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 仲裁员

中国建筑业协会 法律服务工作委员会 委员

常设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论坛 观察委员会 主席

北海仲裁委员会 建设工程 首席仲裁专家

玉林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仲裁院 执行院长

广西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委员会 副主任

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 团队成员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建设工程案件 评审专家

深圳国际仲裁院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 仲裁员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 仲裁员


END


作者 | 袁海兵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