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纬人文

Library
建纬人文 > 风雨同舟丨法律人的量子纠缠

风雨同舟丨法律人的量子纠缠

日期:2025年07月08日            作者:



编者按

       萍水相逢‌,原以为是江湖偶遇的浅淡酒痕,却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铿锵的撞击。志同道合‌,年少时只当是美好词语的并置。如今才懂,那是“因志同,故道合”的深邃因果。薪火相传‌,我们选择在普通的硬件之上铸造强力内核。

       与合伙人的萍水相逢、志同道合,与朱树英老师和建纬总所的云霓之望,在岁月的长河中显影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刻纠缠。这绝非偶然,而是法律生态的必然:总所需要西北的坚韧,我们需要总所的视野;总所需传承的火种,我们渴求引路的星光。

图片

文 / 刘 燏

       法律人对文字很敏感,但有些词语,往往要经历半生才懂其重量。

       2025年7月6日——建纬银川加盟总所三周年的日子,恰恰是本篇征文的截稿日。这个巧合,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起那些曾被轻读的词语,比如量子纠缠”“不解之缘”“暗夜逢灯”……

       还有很多很多具象化的词语,在我脑中一一涌现。

       一、比如——萍水相逢

       2011年夏天,我与另外几位创始合伙人在宁夏平瑞律师事务所的相遇,如今想来像极了一份未经签署却自动生效的合伙协议。 

       那时我刚从法院辞职,极其偶然地“撞”到了平瑞律所。当时王冰主任鼓励我说:“从法院出来做律师,想不成功都难!”其实不然。我只擅长民商事诉讼业务,其他业务领域都很陌生。看似“华丽转身”,实则步履蹒跚。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我非君子亦非达人,但懵懂之中却常遇贵人相助。多亏了党平瑞主任和各位合伙人的无私护持、真情陪伴,让我的过渡期里没有太多繁难,能够从容修炼技能、转变心态。我转变的,不止是体制内外的服务意识,更多的是对合伙人团队这份恩情和温暖的意外和感动。犹如热恋时的付出能保持一份婚姻的长久,我收获的这份厚爱在我心里不断发酵,给我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有足够的情感储蓄来面对今后征程中的波折险阻。

       法律人的萍水相逢,不是江湖偶遇的把酒言欢,而是灵魂碰撞出的金属质感,我们就是这样。

       二、比如——志同道合

       年轻时读“志同道合”,以为这不过是两个美好词语的并置。现在才懂,那是“因志同,故道合”的因果——像混凝土里的钢筋与水泥,先有经纬的共识,才有凝固的合力。

       我们合伙人都有一个共识:“合伙合的不是钱,而是人”。那时,资金、资源、硬件设施、影响力,我们都缺;但是,真诚、才华、勇气、公心,我们富富有余。犹如有着共同信仰的革命夫妻,我们的磨合期非常短,在确认过眼神之后,立刻开始投入艰难的创业期。

       说起创业期,脑补的往往是霸总、银行、蓝图、指点河山……呵呵,可惜人生不是爽剧,创业期的我们甚至连下一集的剧本都来不及构思,就已经一头冲进了跌宕起伏的剧情里。那时的我们根本就是在没有蓝图的情况下施工——我们一边跟钢筋水泥较劲,一边应付质检站突击检查,还要对围观群众激情呐喊:“我们这是在建设抗震八级的未来

       那几年真累啊。合伙人开一次会都很难,不是你出差,就是他开庭。一堆堆公益性的工作迎头砸过来,我们根本来不及制定制度和严密的分工,仅凭着一腔公心和热忱投入工作,谁在谁冲上去,随时补位,不计得失。那时的律所,其实更像法律手工作坊。然而,正是这些粗粝的打磨,让“真诚”和“专业”变成了我们骨血里的钙质,让口碑和影响力一天天形成和扩大。

       志同道合的本质,是让一群智慧的灵魂找彼此适配的齿轮转速艘船甚至都不需要舵手喊号子,因为所有人划桨的节奏,早已被共同的理想调校同一频率同频共振之下,仅凭整齐的步伐就能摧毁钢筋水泥的建筑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感,怎一个爽字了得!

       三、再比如——薪火相传

       没有太好的硬件条件,我们就把工作重心放在软件建设——青年律师的培养上。这个工作,我们是用心在做的。

       我们是体系化培养已形成菜单式培训体系。培训覆盖诉讼非诉全流程每位新人都分管合伙人对接,确保无盲区成长”,我们的课程已成为本地律师界的蹭课热门”;

       我们注重特色化实战训练,践行霍姆斯大法官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我们的业务学习以实战干货为主理论为辅。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建工模拟法庭,有的扮演“包建设”(包工头),有的扮演不负责任的“黑律师”,现场笑声阵阵;我们的模拟法庭采用真实案件,由前法官律师扮演毒舌审判长,老律师与年轻人强力对抗,狠狠地“虐”将要出庭的青年律师;

       我们注重表达,要让年轻人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时间是律师的重要成本,因此新入行的年轻人经常求教无门,想要花钱学习都做不到。但我们律所相反,我们喊着哄着逼着年轻人他们学习,更要求他们上台讲课和主持,而且只要上台就奖励定制的奖品;

       我们主打陪伴。老律师陪同新人到法援中心实战教学,陪同开庭、听庭,事后必须复盘,以免新人没看出门道;

       我们全员化担当。合伙人全员上阵,把传帮带”作为合伙人的硬性KPI”。作为分管合伙人的我,微信常年置顶各届新人培训群,从“奋斗吧2015”、“学习小天才2018”到“小白向前冲2021”,最早的“新人”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坚力量,而更新的新人仍在源源不断地加入,所以我手机里永远都有一个置顶的新人培训群,且从不关闭群消息。

       团队建设说难也不难,无非是把每个成员都当自家人看待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记得他们在哪里,关键时候搭把手。再严格的制度也得有人情味垫着,冷冰冰的条文压不住人心的热乎气。带着感情做事,团队自然就拧成了一股绳。

       我们就这样,在普通硬件条件下铸造了强力团队。有这支团队在,我们以四十余人之力创造了很多奇迹,同时,这支团队也是我们在法律市场如此内卷和低迷状态下逆风而上的底气。

       “薪火二字,恰似我们的育人哲学——以专业为,燃理想之火;凭热爱传承,得燎原之势。
       这簇火从最初300平方米的办公室一路照耀到银川的地标建筑德丰大厦,照亮的不只是青年律师的执业路,更是建纬体系的西北星火版图。

       四、再比如——云霓之望

       经过十余年的打拼,我们取得了初步成绩,业务逐渐向建工能源房地产领域集中。我们想要走专业化道路,但怎么走、往哪儿走?在疑惑彷徨之际,律所发展也走到了平台期。

       恰在此时,我们有幸遇到了朱树英老师。2021年的春天,在王冰主任的努力之下,朱树英老师这位被业界尊为“律师之师”、“造价师之师”的建工法律领域的泰斗、建纬总所的创始人来到了我们律所。虽然此前我们已经数次从建工法律书籍中看到朱老师的名字,也从王冰主任满怀崇敬的评价“高度敏捷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风趣幽默,还有超乎常人的宽厚和谦和”中对朱老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当“以往只能书中见,而今对面侃侃谈”时,朱老师的气度、才华和亲切、谦和仍然让我们感到震撼。

       朱老师的“墨斗匠心”不是传说:从参与国家立法到构建建纬研究院,从工程总承包到跨界人才培养,他像一位手持墨斗的木匠祖师,在混沌中弹出笔直的经纬线。而朱树英老师一手打造出来的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由一支庞大而精深的法律工匠队伍组成的专业化律师事务所。建纬扎实的理论基础、前沿的专业课题和丰富的案例经验,一直是我们建工法律人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日常法律服务工作中的执业标准。

       所有的相遇都是恰逢其时,这话有道理。我们遇到朱老师的时候恰好取得了初步成绩,而朱老师在银川之行又恰好看到了银川不仅有广阔的建工房地产市场,还有我们这样一群奋发进取的建工法律人。这之后,建纬总所管委会全票通过了银川办公室的加盟设立,我们于2022年7月6日正式加盟建纬,成为建纬全国第29家分所。

       加盟后的三年,总所提供不是金砖银瓦,而是造血能力:案件协作系统、青年律师培养机制、前沿业务研发支持……这些看不见的筋骨,让我们从“宁夏平瑞”蜕变为“建纬银川”。

       人生在世,总要存着几分念想。正是凭着这份云霓之望的坚持,我们才等来了朱老师和总所的指引和扶持。

       去年搬入银川的地标建筑德丰大厦时,有位老客户仰头望着45层说:“你们这是鸟枪换炮啊”,我笑答:“不,是手工作坊接入了智能制造”。

       五、再比如——和而不同

       “同舟”的真正考验未必都在风雨中,常常也会在风平浪静时遇到暗礁。

       当我们加盟建纬之后,我们像刚刚走入《公司法》领域的小业主,才真正开始体验到规则的刚性和法治的疼痛。律所运行成本陡然拔高,各项资源的整合和再分配、公共事务的工作量,经常会让我们出现困惑无措,甚至矛盾与摩擦。

       原以为已经告别筚路蓝缕迎来万象更新,谁知这才是百端待举、重整旗鼓。

       有句话说“所有的心胸都是被苦难撑大的”,没错,扩而广之,所有的格局、能力,都是被问题倒逼出来的。而我们这个组织永远都不会让我失望,因为大家都有着最真诚的品质、最理性的思考能力和最严谨的规则意识,没人偏离、没人躺平更没人放弃,遇到问题时,所有人想到的都是朝着同一目标想尽办法解决。。

       我们明白,面临危机或挑战时,合伙人之间并非单纯的利益捆绑,而是精神与理念的深度契约。 法律人的最高浪漫,则是把分歧装进规则的框架里熔铸,让每次理念碰撞都锻造出更坚韧的共识。正如建纬银川的会议室,拍过桌子的地方,最终都长出了法条的刻度。

       可能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真谛吧,就像古琴的七根弦,粗细长短各不相同,却能在同一曲调里奏出和谐。

       六、终章——风雨同舟

       如今再读“风雨同舟”,突然参透它的物理学本质——量子纠缠。

       在贺兰山与黄浦江的能量交汇点上回望那些曾被我们称作“缘分”的相遇:与合伙人的萍水相逢和志同道合,与朱树英老师和建纬总所的云霓之望,终在不断前进的征途中显影量子纠缠

       或者说,而我们这群人的相遇,本就是法律生态的必然:总所需要西北的坚韧,我们需要总所的视野;总所需要传承的火种,我们需要引路的星光。这光芒的引力,终将让所有同频者在法治长河里隔空击掌,遥相辉映

       这才是真正的“风雨同舟”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更不是“暴雨天共乘一条船,但各自握紧自己的救生圈”而是各自成为航道,最终汇成法治的流域;是各自巍峨,连成群山,才能同担日月,不绝回响。

       ——这,才是对“风雨同舟”的终极注解。 


                                                                                                                          二〇二五年七月四日

作者简介
刘 燏

上海市建纬(银川)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银川仲裁委员会和中卫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专业领域: 民商事、建设工程、公司内部治理等领域的诉讼与非诉讼法律服务

       专业成就:

       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专业,法学理论功底深厚;

       在从事专职律师前,拥有9年企业法务、2年公证员、7年基层法院民商事法官的经历,在法院工作中累计审理办结各类疑难民商事案件逾2000件,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特级办案能手”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复合型法律职业背景,贯穿企业、公证、审判核心环节的独特经历,使刘燏律师积累了充足的公司内部治理和民商事纠纷处置的实践经验,对法律实务的闭环运行与裁判逻辑拥有穿透性理解能力;

       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部门及大型国有、民营企业提供常年法律顾问服务,并处置过多起重大复杂民商事争议,凭借刻苦严谨的态度及真诚坚韧的性格,持续为客户创造超越预期的法律价值,获得优秀口碑;

       刘燏律师深耕法律文牍与实务表达,且始终秉持法律人的温度,长期投身公益普法事业,历年来坚持为社区、高校、企业等举办公益法律讲座上百场,更以“授人以渔”为己任,系统性主导并参与青年律师培养工作,持续为青年律师开展实务带教,以专业回馈社会,以恒心守护初心。


END


作者 | 刘燏

编辑 | 建纬品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