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姚与张总相识十余载,从为张总家庭房屋装修起步,凭借良好的人品与手艺,逐渐承接了张总经营的多家月子会所的装修工程。张总作为一位细致的经营者,对装修事宜亲力亲为:大到装修图纸与方案的敲定,小到零部件的选购,常将看中的样式拍照发给老姚,由老姚在建材市场寻找同款。老姚多方询价选出性价比最优选项后,张总通过微信按报价支付材料款;对于工人工资,张总则按老姚统计的费用分批结算。 然而,新冠疫情期间,月子会所停业导致张总经营受挫。经老姚与张总手下主管温某对账确认欠款总额后,张总对这笔工钱一拖就是三年。无奈之下,老姚选择诉讼维权。
1、被告身份信息模糊难确认
基于多年合作信任,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老姚甚至不清楚张总的全名、身份证号,仅从温某处得知其曾嫁台湾人后离婚,连张总现在的国籍都无法确定,给立案造成首要障碍。
2、欠款证据链残缺薄弱
老姚虽有装修经验,但记账与凭证管理混乱,仅能提供手写流水账,采购材料的进货单、支付工人工钱的收据及支付记录均不完整。且欠款对账仅与主管温某进行,缺少张总本人对欠款总额的确认记录,证据证明力不足。
1、多部门联动,锁定被告身份
因缺少张总身份信息,律师无法直接以其为被告立案,只能采取迂回策略,先以月子会所为被告立案。案件分配法官后,律师向法官说明情况并申请调查令,辗转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中国移动等部门:
(1)根据老姚从朋友处打听到的张总的台湾身份证号、老姚猜测的张总姓名的写法,律师在出入境管理局经过几次碰壁,软磨硬泡终于通过出入境的后台系统查到了张总的真实准确身份信息。张总的确已经不再是中国公民,已经享有台湾身份证,只是其大陆身份证号尚未注销。张总姓名共三个字,虽然老姚提供的姓名与查询结果存在一字之差,但是律师工作难度可谓“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2)根据查询到的张总姓名和身份证号,律师再返回公安局,查询了张总登记的暂住居住地址。随后,律师前往中国移动,根据张总的手机号码和身份信息,查询到张总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家装宽带的居住地址。
2、 调整诉讼主体,重新立案
确认身份后,律师与法官沟通,撤回对月子会所的起诉,重新以张总及其儿子为被告立案,且案件幸运地再次由原法官审理。
3、直面证据短板,促成调解结案
庭审中,张总否认温某的对账记录,以装修质量问题索赔,并要求鉴定装修费用与质量损失。但因时隔多年且装修已被后续修改,无法确定老姚施工界面,鉴定无法进行。 法官多次组织调解,就还款总额、首付款、分期期限及金额展开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张总已按调解协议按期履行还款。
老姚的案例为装修行业从业者敲响警钟,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无论合作时间长短、关系亲疏,均需签订书面装饰装修合同,明确双方身份信息(姓名/名称、身份证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联系方式、地址等),避免因身份不明导致维权无门。
2、规范证据留存习惯
(1)采购材料时,妥善保存进货单、发票、付款凭证(转账记录需备注用途);
(2)支付工人工钱时,保留收据、银行/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并让工人签字确认;
(3)重要沟通(如装修要求、方案变更、款项结算)尽量通过书面形式(微信、短信、邮件等)留存记录,确保有据可查。
3、工程结算或对账时,务必与合同相对方(如本案中的张总本人)进行确认,要求其对欠款金额、还款计划等出具书面确认文件(如欠条、对账函),避免仅与下属沟通而缺乏负责人认可,导致欠款难以认定。
装修行业交易频繁且多依赖口头约定,风险隐患较高,唯有增强法律意识,规范交易行为,才能在权益受损时占据主动,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